赤水河畔,土城古镇,坐落着四渡赤水纪念馆。从早到晚,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络绎不绝,在与文物的近距离接触中感受着历史风云。

作为革命老区,贵州省习水县是四渡赤水战役的发轫地和主战场,红军四渡赤水有三渡在其境内。如今,走进习水县一个个乡间村落,一幅幅生态优美、人民幸福的画卷徐徐展开。群众的美好生活,离不开安全的守护。

近年来,习水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推动应急管理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救灾救助能力显著提升。“现在生活越来越安全了。”个体经营户曾云先深有感触地说。

升级物资储备

习水县地处云贵高原北部,丹霞地貌突出,境内地势高低悬殊大,易发生洪涝、山体滑坡等灾害。仅2020年,该县就遭受滑坡、风雹、洪涝等自然灾害32起。

应对自然灾害,应急物资必须准备好、转运快。“以前我们的救灾物资储备库由临时车库改建而来,面积仅40平方米,储备的棉被、折叠床、雨衣等救灾物资只能一次性满足近500人转移需要,应急物资储备几乎一片空白。”该县应急管理局局长李炬说。

2019年4月,县应急管理局组建完成。乘机构改革东风,该县建成占地600平方米的县级应急物资储备库,并安装了除湿、通风等设备设施,不仅储备的物资数量大幅增加,而且从以往的棉被、帐篷等向卫星电话、无人机、便携式苏生器等转变。

2020年汛期来临前,我们购置了600面应急锣、401个应急喇叭并送往各乡镇(街道),以备暴雨来临时,采取敲锣喊话的方式迅速组织群众转移。”县应急管理局救灾和物资保障股原负责人刘利说。

为打通灾害救助“最后一公里”,习水县同步在26个乡镇(街道)建设物资储备站和3个偏远物资储备点,根据各地易发生灾害的类型分别储备一定数量的救灾和救援物资,确保一旦发生灾情,可以第一时间快速将救灾和应急物资送到现场。

走进土城镇物资储备站,记者看到应急帐篷、棉被、打火拖把等物资摆放有序。“以前发生灾害后要去县里领救灾物资,现在有了物资储备站,发生灾害后救灾救助更加高效快捷。”土城镇副镇长罗朋介绍。

建强救援力量

“在贵州,县一级应急管理部门拥有综合应急救援队伍的少之又少。”提起习水县应急救援中心,县应急管理局副局长钟显林很自豪。


【资料图】

县应急救援中心是县应急管理局的事业单位,前身是遵义市应急救援大队习水三中队。三中队以前挂靠在遵义市应急救援大队下,有30人,只承担矿山救护职能。如今,习水县应急救援中心已经有54人,职能也拓展到水域搜救、山地救援等综合救援领域,添置了抛投器、生命探测仪、声呐、水下探头、移动抽水设备等。

2021年4月12日,习水县程寨镇罗禹洞村发生一起化粪池硫化氢中毒,县应急救援中心立即派出救援人员前去搜救。

“他的手动了一下。”在评估救援环境时,救援人员发现化粪池内1名被困人员有生命迹象。该被困人员被成功救出后,因现场急救条件有限,参与救援的县应急救援中心负责人陈小宇当机立断,利用便携式苏生器对被困人员进行心肺复苏,15分钟后被救人员有了自主呼吸。

“‘应急救援’4个字意义非凡,这既是对我们能力的认可,也是对我们的信任和鞭策。”陈小宇指着胸前“应急救援”4个字说,“应急救援工作不能心存侥幸,必须制定严格的训练计划,练就过硬的本领。”

为更好适应新时代应急救援工作需要,该县在杨家园水库设立水域和山地救援训练基地。

按照矿山救护规程演习巷道建设标准,该县应急救援中心建成了贵州省第一个地面演习巷道。“以前煤矿、隧道事故现场救援项目的训练只能在地下进行,现在可以在地面上训练,能够更加直观地查找训练中存在的不足。”陈小宇说。

应急救援队伍水平如何,实战检验见真章。2020年7月12日,隆兴镇淋滩村发生山体滑坡,该中心成功转移11名被困人员;年8月12日,官店镇里狮村大沟组发生山洪,成功转移4名被困人员……据统计,年以来,县应急救援中心已先后开展火灾、水域、山地等救援20余次,成功营救幸存者2名,紧急转移群众700余人。

“防”和“救”成效如何,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对此,该县在“防”上也下足了功夫,通过积极整合资源,建成了习水县应急指挥中心。

“应急指挥中心纵向能与省、市应急指挥中心联通,横向能与气象、自然资源等部门联通,如今县级统筹、部门联动工作格局初步形成。”习水县应急管理局办公室主任王健权介绍,目前该县应急指挥中心已接入天网工程、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水利综合安防管理平台、客运车辆视频监控系统,以及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及烟花爆竹等企业视频监控数据,初步实现部门间信息互通和数据共享。

下一步,该县将融合公安部门“雪亮工程”,实现视频调度直达乡镇(街道)、村(社区);不断完善会商研判机制,定期组织气象、水务、自然资源等单位对潜在风险进行会商研判,及时发布预警预报信息,真正实现指挥一条线、处置一盘棋,切实增强老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