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政协网南宁1月18日电 强降雨、龙卷风、高温、干旱、山洪、泥石流……极端天气袭来,地方该如何应对?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十二届五次期间,钟国平委员表示,2021年河南郑州“7·20”极端暴雨灾害,就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和直接经济损失,给全国各地再次敲响了极端天气防范的警钟。
钟国平委员认为,面对极端天气,无论在“加载项”多、运行复杂的城市,还是基础设施差、不设防的农村,广西在精细监测能力、预报预警服务能力、业务支撑技术、预警联动机制等方面仍存在不少的问题和短板。他呼吁,应提升广西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防御能力,抓细抓实各项防汛救灾措施。
“聚焦预报准确率和预警提前量,提高极端天气监测预报预警业务能力是防御基础。”钟国平委员建议,应开展站网科学设计和布局,优化地面观测站网布局,开展垂直观测补短板工作,更新升级气象观测设备,发展智能化观测技术和装备,强化雷达协同观测。利用地、空、天观测手段的组合进行小、中、大尺度的“嵌套式”观测,实现对极端天气过程特征的整体把握和细致分辨。同时加快推进和建立符合业务服务需求的多源数据融合的实况分析业务,实现缺失监测数据的快速替代。改进短时临近预报预警技术,深化分钟级快速循环同化产品对突发灾害性天气的识别优势,加快推进广西对流尺度数值预报模式系统建设,上下联动推进数值预报产品的本地化应用。建成基于云构架、多部门应用、多手段共享的新一代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
高影响地区、高风险人群如何快速应对?钟国平委员建议,要开展基于通信大数据、电子地理围栏、5G边缘计算、集群组网、低延时广连接等秒级精准靶向预警信息发布技术研究,建设预警信息靶向发布子系统,实现向高影响地区、高风险人群快速、精准、靶向发布预警信息。将预警信息发布纳入社会综合治理网格化系统,建立面向基层社区网格员的预警信息快速发布流程,强化基层网格员气象预警信息“最后一公里”再传播职责。
“应建立健全以气象灾害预警为先导,极端灾害性天气应急联动机制和社会响应机制。” 钟国平委员呼吁,要形成遇极端天气政府及相关部门快速响应部署、相关行业依规停工停产停课、社会公众主动防灾避灾的科学、高效、快速的重大气象灾害应急响应体系,充分发挥社区、企业和公众在气象灾害防范应对中的主体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