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机分离”“干灰不落地”……对山东能源龙矿集团热电管理分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王伟海来说,这是他常挂在嘴边的话。

王伟海不仅是单位负责人,还是企业科技创新的领头人。他常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企业可以依靠科技创新赢得未来。”今年10月底,在山东能源集团第一届科技大会上,王伟海获得“科技创新杰出人才”称号。

主抓科技创新,解决困扰多年问题

“自引进了这套输灰系统,彻底实现了干灰不落地,解决了困扰企业多年的漏灰、扬尘问题。”11月16日,热电公司运行车间主办技术员高明军说,该系统的引进不但每年可节省费用500多万元,还实现了无人值守。该项目是时任热电公司总经理王伟海牵头主抓的科技创新成果之一。

据了解,煤棚、渣仓是热电公司厂区内的主要扬尘点,是困扰企业多年的“顽疾”。2017年7月,王伟海出任热电公司总经理,通过输灰系统改造、新建渣仓和大倾角皮带,使炉渣不用加湿即可排入仓内,真正实现“灰渣不落地,产渣不见渣”。

针对设备升级改造、信息自动化、节能减排等技术问题,王伟海带领技术骨干立下40余项创新项目,先后完成了多机炉的DCS系统升级改造、矿井水中水回收利用等项目。他们对机炉电三大系统进行了集控改造后,在小电厂中率先实现了人机分离集中控制,实现了输煤、电除尘、化水、换热站等岗位的无人值守。

王伟海在热电公司工作的三年多时间里,带领科技创新团队围绕设备升级改造、信息自动化、节能减排等立项200余项,先后完成了集控室合并升级改造、锅炉炉水在线监控系统改造、“二维码巡检”等110多项创新成果。

设定容错机制,有好点子大胆干

“将一次风机入口风道进行落地优化改造,解决了风机震动、电流波动问题。”热电公司生产技术部副部长于英杰说,风机电流下降了23安培,每年可省电费104万元。为此,于英杰和同事得到2000元的专项奖励。这样的专项奖励在该公司每月都会有五六项。

“我们允许干部员工创新失败,一切后果由企业‘买单’。”王伟海说,“凡是在工作中临时出现的创新灵感或智慧点子,只要能够运用于实践以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安全、节能减排等问题,一旦被采用均可申请奖励。”

作为龙矿集团的自备电厂,热电公司体量小、底子薄,急需“点石成金”的智慧驱动来应对严峻的市场环境。于是,王伟海牵头制定的这一套创新激励机制,提高了全员参与技改创新的积极性。

“对于一些技改难度大、见效周期长的项目,以前我们推进起来总担心失败。”于英杰说,这套创新激励机制给他吃了一颗“定心丸”,只要有了好点子就大胆地干起来。

品尝到“智慧”甜头后,员工创新创效的热情空前高涨。他们依托劳模工作室、大学生攻关团队等创新平台,先后完成了标准化实验室、化水专业无人值守等重点项目建设。

聚力技术协同,释放“倍增”效应

今年初,龙矿集团将热电公司等四家电厂和龙矿供电部整合,成立了热电管理分公司,王伟海出任党委书记、总经理。他整合五家单位优势,大力推广先进技术,协同创新创效。

“只需拿起手机‘扫一扫’,需要检修的所有信息都能查到,还能把巡检发现的安全隐患信息同步共享,优化巡线交接流程。”供电部检修班长周新奇说。通过扫描二维码,让每架杆塔既有了“身份证”,又办了“健康卡”。原来,王伟海推行特种设备及安全管理、厂区设备巡检巡查等扫码管理,“二维码巡检”推广到了矿区电网所有供电线路。

不仅如此,为了改变四家电厂和供电部缺乏系统调度、技术优势分散的现状,今年以来,王伟海选拔基层身经百战的专业人才,组建了19人的“中枢大脑”,加大基层调研力度,协同做好现场技术指导,有效破除了五家单位参差不齐的技术壁垒。

“在打破思维定式中提升管理创新的效能,让各家单位的一技之长释放出‘倍增效应’。”王伟海说。今年以来,热电管理分公司蓝有公司先后完成胶州电厂3号机组拆卸等7项重点工程,节省外委费用705.2万元;供电部圆满完成了本部电厂等五家单位的春季预防性试验,减少外委投入44.9万元。今年7月,托管鲁华清洁能源有限公司后,王伟海又将四家电厂中推广的“主蒸汽温度一条杠”“设备隐患编码”等技术“移植”到生物质电厂生产经营中,把机组的可控参数和指标调整到最佳状态,最大限度降低了生产成本,确保了机组安全稳定运行。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