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北京时间2月9日0时36分,琉球群岛发生5.5级地震……”这是2月9日1时,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官方微博、微信发布的地震速报信息。
相信很多人收到过地震速报信息,这些信息是如何产生并在第一时间传送到用户的终端上呢?
打响地震应急工作“发令枪”
2月8日,农历正月初八,记者来到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以下简称台网中心)地下三层的综合业务大厅。此时,一阵急促的警报声在空旷的大厅回响,“敲打”着每个人的耳膜。预警速报值班员正在波形起伏的电脑屏幕前迅速进行着分析。
“速报就是‘发令枪’,作为第一信息,要快要准。”台网中心综合业务处处长李杰飞介绍,地震发生2分钟左右完成自动速报,2名预警速报值班员要在10分钟之内完成对地震的人工分析,并对外发出地震正式测定消息。地震信息播报机器人会同步将地震速报信息推送到各类平台和终端上,能够在1分钟内覆盖数亿名群众。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是我国防震减灾事业的重要枢纽,是地震监测预报预警、应急响应工作的国家级业务中心。
已建成的速报业务平台能够实时接收全国和全球多个台站的共享数据,实现全国2分钟内、全球10分钟内有影响地震的自动速报。在综合业务大厅,记者可以看到信息资源、站网监控、速报预警和公共服务4个工作区域,这些是整个台网中心的业务核心区,其中速报预警是台网中心业务信息化的应用前端,主要包括地震速报、地震预警、烈度速报等业务。
护航冬奥春节的地震“哨兵”
“一年365天,台网中心每天都有十几人24小时在岗值班。”在综合业务大厅旁的值班长室,李杰飞告诉记者,为确保地震应急和突发事件快速高效处置,台网中心实行24小时三级值班,包括1名中心领导、2名值班长以及多名涉及预警速报、地震预报、测震台网、地震应急、信息网络等相关岗位的值班员,确保震后第一时间报送地震基本信息、组织协调应急处置、及时开展震后趋势研判会商和地震灾害快速评估等。
从1月22日开始,全国地震系统冬奥、春节安保工作提前启动,台网中心主要牵头负责全国地震的监测预报、应急准备、值守信息三方面工作。
为全面做好北京冬奥会地震安全保障服务工作,明晰工作任务,强化应急值守,台网中心成立了冬奥会安保专项工作组。李杰飞所在的综合业务处,是台网中心冬奥会地震安保工作的牵头部门。
“监测站网运行的情况、震情会商的开展、业务系统运行有没有异常,包括信息服务、舆情等这些工作都要有。”李杰飞告诉记者,每天12时,综合业务处组织汇总全国42家单位的工作信息。每天13时30分,台网中心在全国各单位会商的基础上召开会商会,对全国特别是冬奥会“两地三赛区”地震情况进行分析研判。每天16时,在综合业务大厅的新闻发布厅,台网中心会同相关单位召开全国通报会,并于当天18时之前将一天的整体情况上报中国地震局。
按照应急处置规范,当地震震级达到规定级别时,要开展快速研判和会商。冬奥会期间,北京及河北张家口会商震级由之前的2级降为1.5级,一旦发生规定级别及以上的地震,值班人员5分钟内要编辑好“地震专报”,震后30分钟内要提出地震趋势快速研判意见,震后1小时内要提出正式研判意见,为抗震救灾指挥决策工作提供重要依据。
“春节公休期间,我国共发生三级以上地震9次,全球共发生六级以上地震4次。”这是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微信公众号公布的周报信息。
冬奥会地震安保工作启动以来,李杰飞已经记不清报送过多少地震信息材料。“应该有上百份了。”李杰飞指着办公桌上的文件笑着说。
为地球“把脉”为人民守夜
综合业务大厅外围是地震预报部、预警速报部等部门的值班员休息室,与大厅一墙之隔。
地震预报部值班室的小房间里摆放着单人床,2名值班员正在24小时开机的电脑前工作着。办公桌前面的墙上贴满了值班值守的各种信息记录,桌子上摆放着各种文件、会商记录。只有角落里没来得及吃的橘子和瓜子,还能让人感受到春节的气氛。
在门外,记者见到了预警速报部青年业务骨干邓文泽。他前天刚值完1个24小时的班。这里没有调休,即使值完1个24小时的班,工作人员第二天仍要正常上班。
邓文泽在台网中心已经工作了9年,多次参加春节假期值班值守。
今年春节,他值了2个24小时的班,分别是农历正月初一和初四。
冬奥会地震安保期间,台网中心加强对京津冀地区的震情监测,对预警速报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北京和张家口地区,震后的人工分析由之前的10分钟缩减为7分钟左右。
地震是随时的、突发的,值班员经常会在半夜被急促的警报声惊醒。邓文泽说,警报声会让人的肾上腺素急速飙升,自己会迅速清醒,从“待机状态”进入紧急状态。
“地震预警速报就是在和地震抢时间。”预警速报部青年业务骨干徐泰然说,虽然地震的发生无法避免,但希望可以通过自己和同事的努力,为冬奥会和春节假期的安全作出贡献,这也是自己的新年愿望。
责任和使命刻在每一位台网中心人的心上,压在每一位台网中心人的肩头。
谈及一线工作的应急值守,已经干了25年地震监测相关工作的李杰飞深有感触。他说,最初自己做速报时,全国只有30多个大震速报台站,后来发展到1000多个。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值班体系的健全,工作时效不断提升。虽然大家牺牲了休息时间,但只要群众有需求,党和政府有要求,他们就会枕戈待旦、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