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的北京,喧嚣退去,忙碌了一天的地铁停止运行。北京市消防救援总队轨道交通支队五里桥特勤站站长黑文斌带领消防员们进入地铁站,熟悉站内情况,开展灭火救援演练。

连日来,该支队利用地铁结束运营后的“空窗期”,开展了多场有针对性的演练。演练通常在深夜1时之后开始,要在4时之前结束,随后地铁将重启运营模式。消防员们整理器材归队后,这座城市的人们陆续从睡梦中醒来,开始新的一天。大家因此打趣称,“我们是地下夜间工作者”。

与北京市其他消防救援队伍相比,很多市民对这支队伍并不是很熟悉。其实,从一条新的地铁线路开工建设时起,防火监督工作就已展开,这支队伍一直在默默守护城市地下大动脉的安全。近日,记者走进该支队进行采访。

“第一时间了解现场情况”

走进轨道交通支队指挥中心,映入记者眼帘的是一块LED大屏幕。屏幕左上角,当天全勤指挥部值班人员信息一目了然:“指挥长刘平、后方指挥张春晖、作战和安全助理魏然……”下方是“北京轨道指挥消防物联网大数据平台”。屏幕正中间的“北京总队图像平台”,可切入全市各条地铁线路各个车站的实时监控画面。

该支队综合科科长王钢修介绍,指挥中心是支队的应急指挥“大脑”,2021年初投入使用,接警调度、远程监控、指挥决策等都是在这里完成的。

当晚,通信员夏政楠和赵前在指挥中心值班,随时关注报警信息和大屏幕上的画面。“图像平台接入了6万多路视频,我们选定一个地铁站,通过站里的摄像头,可以看到实时监控画面。”夏政楠一边介绍,一边以北京地铁9号线国家图书馆站为例进行演示。随着他的操作,记者在大屏幕上看到了“19时23分,国家图书馆西线电梯”的监控画面:一名女乘客乘电梯进入站台,一切正常。随后,该站其他多路视频陆续切入,上行和下行站台、安全门设备室、变电控制室、通信设备室等空间的实时画面,都可以清晰地显示。

“通过对地铁运行整体状态的监控和24小时值班备勤,一旦出现火情,我们可以第一时间了解现场情况,及时作出判断和应急处置。”王钢修说。

“这里是我们的一个试点”

开展错峰检查、夜查,对车站、车辆段消防设施和工作人员应急处置技能进行抽查,针对发现的隐患,要求运营单位及时整改……这些都是轨道交通支队的工作日常。“从线路开工建设起,我们的工作就开始了,包括消防设施配备、施工人员宿舍消防安全等,都是我们工作的重点。”王钢修说。

2021年,北京地铁一口气开通9条线(段),轨道路网里程增至780余公里,车站增至450余座。这么多地铁站、车辆段,还有不少新开建项目,而支队人手有限,工作该怎么开展?该支队找到了一个有效抓手——标准化建设,通过标准化建设,推动运营企业落实主体责任,加强消防安全管理,有效防范和化解风险。

在北京地铁运营一分公司五里桥车辆段的一处消火栓上,记者看到了一组编号:“WLQ-XHS-004”,这是这处消火栓的“身份证号”。消火栓箱体上还有使用方法、火警电话及相关法律条文提醒。“我们给每处消火栓、配电箱都落实了编号,段内的各类井盖不仅有编号,还涂上了醒目的颜色,方便日常安全管理。这都是在轨道交通支队的指导下完成的。”五里桥车辆段副主任朱忠国说。此外,在该车辆段,每栋建筑前都有一块标牌,以联合检修库前的标牌为例,上面有检修库和周边建筑平面图、紧急疏散图、空间入场安全须知等内容,附近的消火栓在什么位置,遇到紧急情况该从哪儿疏散,一看就明白。

“这里是我们的一个试点。”该支队综合科副科长申茂祥介绍,“今年我们会总结五里桥车辆段的试点经验,进一步推广应用。”该支队梳理工作经验,形成了以工作流程、设备管理、应急处置、台账记录、监督检查标准化为主要内容的地铁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体系,针对车站、车辆厂段、施工现场等工作场地,初步建立起“一本标准管行业、一个体系管企业、一本手册管站点、一张卡片管岗位、一个平台管线路”的标准化管理模式,并开展了试点建设。

该支队还联合五里桥车辆段建成轨道交通科普教育基地。在这里,你可以拨打“119”进行模拟报警,根据显示屏上的提示,学习报火警的步骤,同时,还可以通过典型火灾案例学习安全知识,体验灭火流程,了解常见灭火器材原理,认识微型消防站各类装备,体验烟雾逃生等。

“今年要把地铁站走一遍”

目前,轨道交通支队下设有一个特勤站——五里桥特勤站。近段时间,该站的消防员们连续参加了8次地铁灭火救援演练。

“在浓烟、高温、黑暗的环境下,进行地下空间灭火救援,需要专业技能、经验积累和勇气。”黑文斌说。成立刚1年、队员中新招录消防员居多、承担的又是新任务——轨道交通系统和地下空间灭火救援,五里桥特勤站从加强日常基础训练、组织实地熟悉调研、走进重点地铁站开展演练等多方面入手,不断提升队伍的专业救援能力。

地铁6号线草房站是距离该特勤站最近的地铁站,也是新消防员杨阳专业化消防救援路上的“起点站”。和杨阳一样,每一名新消防员到岗后都要先到这个地铁站,熟悉站内结构,了解重点部位分布情况,“这样才能对地铁和地下空间有完整的概念”。在此基础上,该站结合不同场景和装备,组织有针对性的训练。“每周二和周四,我们都要进行地下空间救援训练,由各班设计场景和演练脚本,利用烟雾弹模拟救援环境。”消防员杨梦超说。同时,他们还要熟悉排烟消防车、路轨两用消防车等适应于地铁灭火救援的特种车辆以及适应于地下长时间灭火救援的氧气呼吸器等装备,旨在提高救援能力、提升救援效率。

虽然没有具体辖区,但地处朝阳区和通州区交界处的五里桥特勤站,经常给两区的消防救援队站“打增援”,哪里有需要,就到哪里去。截至目前,该站已累计出警200多次。1月5日9时,距离该特勤站2公里的一栋居民楼地下空间突然起火,该站接警后出动6辆车、30多名消防员,第一时间赶赴事故现场,及时转移出2名被困人员。这次地下空间灭火救援是对该特勤站专业救援能力的一次实战检验。归队后,黑文斌组织消防员对这场“专业对口”的救援进行认真复盘总结,并结合救援过程,调整训练内容,注重增加“临时任务”,进一步提升消防员的应变能力。

“我们将从各条线路上的重点地铁站、大跨度地铁站、换乘站入手,组织消防员进行实地调研。”黑文斌提到了该站的一个工作目标,“今年要把地铁站走一遍,进一步熟悉不同类型站点的结构,对微型消防站进行检查,并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分类别完善救援预案。”

王钢修向记者透露,目前,市区西部、北部、南部的轨道交通消防站建设正在推进中,待全部投入使用后,轨道交通支队将实现“六站一中心”,轨道交通系统和地下空间灭火救援能力将大幅提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