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4月13日电题:打开工矿遗存这部教科书
新华社记者王立彬
从老矿山到旧工厂,工矿遗存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作为我们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变迁的见证,如今越来越多工矿遗存枯木逢春,像一部部教科书,以扣人心弦的节奏、韵律,讲述着中国工业化的昨天、今天、明天。
这是一部历史教科书,记载着古老的工矿业在近代中国的举步维艰,在新中国成立后狂飙突进的峥嵘岁月。曾经浓烟滚滚的烟囱变成文化景观,曾经喧闹的生产车间变成市民休闲的憩园。黄发垂髫、鸟语花香,就是记载世界第一工业大国和矿业大国时代新篇的大活页。
这是一部经济学教科书,记载着我们发展理念和生产方式的前所未有之变。北京通州的东方化工厂所在地,从百姓“尘肺”变北京“绿肺”;上海杨浦滨江,昔日造纸厂、修船厂、火电厂林立的“工业锈带”变成市民喜爱的“生活秀带”。修复整理的土地,用于体育、文化、科教、养老等公共设施,让城市多了一些留白增绿、见缝插“树”,让人民群众有多透透气的生活空间。
这是一部人人看得到、读得懂的教科书。冬奥赛场上,首钢滑雪大跳台背景的一排工业冷却塔,同腾空而飞的运动员一起名扬四海;浙江省缙云县废弃采石场改造的剧场,成为国外建筑论坛聚焦的主题。工矿搬走了,精神留了下来,并在新时空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不断重生着的中国工业遗存,正在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生动形象的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