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3日,国家体育场“鸟巢”“,微火”熄灭,2022年北京冬残奥会圆满闭幕。

从北京冬奥会到北京冬残奥会,在“简约、安全、精彩”的盛会背后,北京市应急管理局派驻“鸟巢”及各赛区的安全保障人员,如一簇簇“微火”,燃一束光、发一分热,为盛会保驾护航。

赛场上,运动员为梦拼搏、超越自我;赛场下,应急人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筑牢“双奥”安全防线,奏响盛会和谐乐章。

任何变动,都是新一轮风险防控的开始

2021年11月3日,距离北京冬奥会开幕还有93天,一个由应急管理、气象、市场监管等部门派员组成的专班进驻“鸟巢”。专班的主要任务是为“鸟巢”织起一张风险防控网,保障“两个奥运”开闭幕式安全。

北京市应急管理局党委高度重视,选派精兵强将加入专班,局党委书记、局长张树森多次赴“鸟巢”现场指导工作、慰问专班人员。

专班临时办公区设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大约20平方米,几张桌子简单一拼就是办公场所。在这里,鲜红的党旗格外引人注目。专班负责人、北京市应急管理局救援协调与预案管理处处长姜波说:“面对保障‘双奥’的重任,必须把党组织坚强战斗堡垒挺立在前。我们进驻之后,第一时间成立党小组,把党组织建在‘连上’。”

除了党旗,墙上“精精益求精,万万无一失”的标语,不仅时刻让专班人员绷紧心中弦,更是他们无声的誓言。

“党旗和标语无时无刻都在警示我们绷紧安全弦,高标准做好风险防控工作。”专班成员、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城安所的尹鑫伟是一名“90后”,虽是首次参与重大活动安保任务,言语间却透着严谨与沉着。“进驻之前以为挺简单的,进驻之后发现是场硬仗。”他介绍,场馆内服务对象众多、活动流程复杂,需要花大量时间和精力熟悉,精准把控活动不同阶段、不同环节的风险特点,仅是风险评估技术指南,就先后更新了10多个版本。

“我们坚持标准先行,进驻后就着手编制风险评估技术指南和应急预案编制指引,先把专班每名成员都培养成一把‘尺子’,再去衡量各业务领域的风险评估是否到位。”姜波说,针对各业务领域对风险评估把握不一致问题,他们总是反复讲解,开展“一对一”上门服务指导。

“每个人都要对接六七个业务领域,每个领域都要深入其中,熟悉全流程、各环节,并做好督促指导、沟通协调等工作,工作量倍增。”专班成员、北京市应急管理局救援协调与预案管理处干部郑鹏说,办公区内堆着的泡面、红牛饮料见证了他们会商、审核的日日夜夜。

1月9日,一场应对极端天气的全要素、无脚本演练在“鸟巢”一间会议室内举行。考虑到人员、场地等因素,演练以桌面推演的方式进行,但演练过程却不亚于实战。

专班邀请应急管理部、北京市应急管理局、北京市气象局等专家参与制作题库,设置15种假定情景和众多补充情景,现场出题,各业务领域根据自己的分工和专业立即作出应答。

“从演练效果来看,各业务领域都清楚自己该干什么、怎么和别的业务领域配合,已经把风险防控内化于心、成为一种行动自觉。”郑鹏说,贴近实战,打一仗进一步,遇到极端天气他们也能从容应对。他们还和北京市气象局建立实时会商机制,实施逐小时预报,时刻关注“鸟巢”上空的风云变幻。

专班成员、北京市应急管理科学技术研究院的刘耀峰还记得,在一次彩排过程中突遇降雪,可是谁扫雪、谁铲冰、谁苫盖都不太明确。他们立即牵头协调,进一步明确各业务领域分工,并加大对各业务领域预案编制的指导力度,共编制52部专项预案和1部总体预案。

“‘双奥’的预案必须做到‘一风险一预案’。”姜波说,他们采取“握手”形式,协调各业务领域与自己的上下游“握手”,把预案编制与风险评估、实战演练、应急处置相结合,连同隐患排查、安全检查、复盘分析一体化推进,形成闭环。

但这意味着工作量激增,仪式流程变换、业务人员变动等,对专班来说,都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任何一点变动,都是新一轮风险防控的开始。”郑鹏说,驻场保障期间,他们一共开展了5轮风险评估和预案更新,综合演练和专项演练更是不计其数,还应对了暴雪、低温、大风、沙尘、降雨等6场极端天气。

2月4日,北京冬奥会正式开幕。“鸟巢”上空烟花璀璨,长城内外灯火辉煌。

面对精彩纷呈的表演,专班成员无心观赏,目光始终在舞台中央和周边来回扫视。“仪式正式举行的过程中,最是提心吊胆,不到结束的最后一刻,悬着的心始终放不下来。”姜波说。

开幕式结束后,总导演张艺谋告诉他们,开幕式非常成功!

“那一刻,我们紧绷的神经才稍微松弛了一下,但又不敢完全放松,因为后面还有3场仪式。”刘耀峰说,冬奥会开幕式为后面3场仪式开了个好头。

2月5日,专班全体成员放假半天。

已连续奋战近百天的他们,有的补觉,有的跟家人视频,把除夕没能实现的“云团聚”找回来。

有了开幕式的经验,北京冬奥会闭幕式毫无意外圆满落幕。在北京冬残奥会开闭幕式安保中,专班在已有经验和基础上,更加关注残疾人安全服务保障。

“我们在预案制定中,根据残疾人运动员和观众的特征,对入场行进路线、疏散通道等进行细致入微的考虑,哪怕是小小的坡度高差、防滑装置等都要确保毫无隐患。”刘耀峰说,要在满满的安全细节中传递“中国温度”。

“专班全体成员以服务者的心态为‘双奥’保驾护航,我们体会最深的是,一定要坚持‘标准先行、业务为王、贴近实战、系统思维’。”姜波说,他们将依据这十六字的体会,结合历年来重大活动安全保障经验,研究制定重大活动应急管理保障指南,为今后北京各类重大活动安全保障提供指引。

从进驻到结束,没有一刻松懈

诸山雪霁,琼瑶璀璨。在延庆小海坨山,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宛如冰雪游龙,盘旋山巅,蓄势腾飞。

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期间,“雪游龙”里,一幕幕速度与激情接连上演。赛场外,北京市应急管理局派驻的专家团队时刻守护着赛区安全,将液氨制冰的风险隐患消除于萌芽。

“国家雪车雪橇中心液氨的使用量很高,我们派驻专家团队,24小时做好安全保障。”北京市应急管理局危化处二级调研员魏志钢说。

2月4日晚,北京冬奥会盛大开幕,距离“鸟巢”约100公里的“雪游龙”亮如白昼,专家团队成员之一、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赵欣然开始了新一轮检查。“赛道下密密麻麻埋着液氨管线,我们要检查是否有泄漏、管道阀门是否被冻住,不能有丝毫疏忽。”赵欣然一边说一边沿赛道往上爬。

依山而建的“雪游龙”,全长1.9公里、垂直落差121米。赛道之旁,寒气逼人,夜间温度在零下20多摄氏度。低温环境下检查,对体力和意志都是不小的考验。“感觉呼吸都很困难,口罩一会儿就湿了。”赵欣然眺望着山顶说道,已记不清爬过多少次了。

夜幕之下,山野无声。对赛道和制冷机房周边环境进行检查后,赵欣然回到值班室楼上的仓库,走向那张硬床,卸下一身疲惫。但他又不敢完全沉睡,因为不一会儿还要对制冷机房周边环境再开展一次巡查。

2月13日,北京大雪。一大早,赵欣然和同事踩着积雪巡查,拿着仪器检测空气中的液氨浓度,查看制冷机房压缩机运行情况,检查制冷系统设备及管路运转是否正常……“这里是整个赛区保障团队运行的核心区域,人员多,制冷机房距离观众看台又近,一旦液氨发生爆炸,后果不堪设想。”赵欣然说,每天检查完后,都要形成工作日报,将信息与各救援队伍共享。

在保障赛区安全的救援队伍中,北京市应急管理局派驻的危化品专业救援队——燕山石化消防中心五中队,是赛区安全保障的救援后备力量。

这支队伍一共6人,分成2个小组靠前驻守,确保一旦发生危化品泄漏爆炸事故,可及时展开救援。

“我们每天按照实战要求,高标准、高质量进行危化品堵漏训练,时刻做好救援准备。”该中队党支部书记陈兴宇说,从1月25日入驻到3月15日驻防结束,队员们每天都进行体能、技能训练,加强业务学习,悉心做好装备保养,一刻没有松懈。

穿防化服、戴呼吸器,再简单的动作也要反复练习,绝不因慢几秒或不到位影响救援。“在危化品堵漏方面,我们在企业已经了然于胸,这次驻防主要是强化训练。”陈兴宇说,通过自我加压,强化训练,他们已经能够做到无手势交流配合。

让他们最为担心的是,低温对车辆装备的影响。因此,陈兴宇和另一组的组长每天晚上分别在22时和次日3时对车辆进行两次发动。“凌晨起床发动车辆不算什么,看到车辆运转正常,心里才踏实。”陈兴宇说。

训练之余,队员们也会在电视机前观看比赛,为运动员欢呼。陈兴宇在电话里告诉家人,运动员夺冠的赛道,有他们在背后守护。“我就是延庆人,离家不到20分钟车程,在家门口保障冬奥,很骄傲。”陈兴宇说。

“派驻专家驻场服务、建立应急救援响应机制、派驻救援队伍24小时驻防,这都是经实践检验的行之有效的做法。”魏志钢说,“双奥”期间,他们采取平急结合、点面结合的方式,做好危化品领域安全风险防控,为比赛营造良好安全环境。

何为平急结合?“我们以国家雪车雪橇中心为‘点’,自2018年开始就持续加强对氨制冷项目建设安全的监督指导,加强对氨制冷系统的安全检查和隐患排查治理。”魏志钢介绍,赛前,他们对危化品企业、重大危险源企业以及制药企业、“小化工”和危化品使用单位开展专项整治;在临近开幕及赛中等关键时刻,加大对场馆周边、重点区域的监督检查力度,升级动火作业、散装汽油、剧毒易制爆化学品的管控措施。“总体而言,防控力度更大、措施针对性更强。”

在点面结合的防控工作中,一条“线”的出现,让相关部门一开始有些手足无措。

“我们遇到了一个新事物——氢能。”魏志钢介绍。从开幕式上的圣火,到赛区内用于接驳的大巴车,都有“氢能”的踪迹,向世界传达了中国坚持绿色低碳发展的理念。

但氢气也是一种“无形炸弹”,爆炸风险很高。“氢能应用涉及生产企业、运输车辆、加氢站、氢能源车四个环节,每一个环节都要管控到位。”魏志钢说,氢气这条线涉及部门多,他们便积极牵头统筹,明确各部门责任,建立工作机制,协调督促措施落实,保障“氢能出行”安全无虞。

“北京冬奥会及冬残奥会安全保障工作事关重大,而危化品企业点多面广、安全风险高,采取点面结合、平急结合的方式抓实风险防控,是我们取得的重大经验。”魏志钢说,北京重大活动多,他们将根据此次防控经验,在以后的重大活动安全保障工作中进一步完善防控措施,做到一次比一次更安全。

设施是临时的,但监管不打折

“瀑布”一泻而下、五环“破冰而出”、巨大的雪花台悬空高挂……北京冬奥会开幕式被称为唯美的中国式浪漫,惊艳了无数观众。

但很少有人知道,“冰五环”上吊着威亚、“大雪花”后扣着钢索。浪漫与唯美的背后,安全始终紧紧相连。

北京市应急管理综合执法总队负责开闭幕式临建设施建设过程中的安全生产监督指导,并组织开展隐患排查治理。派驻“鸟巢”的临建设施专班,如同一根根拉索,将安全紧紧抓在手上、扣在心中。

“我们要为精彩、震撼的开幕式做好安全保障,所有临建设施的搭建和拆除必须万无一失。”北京市应急管理综合执法总队副总队长张皞说,仪式上的所有效果呈现必须以安全为前提。

张皞介绍,对临建设施监管来说,面临施工单位主体多、搭建体量大、工期紧、特大构件吊装和动火作业多等难点,给安全监管带来不少挑战。

面对挑战,该总队超前谋划,2020年底就成立专项工作组,精准分析保障任务特点,预先研判风险隐患,有针对性、有重点地制定驻场服务保障监管方案,为切实履行好监管职责打牢基础。在临建设施建设过程中,该总队督促承办单位引入工程监理和质量检验检测机构,为安全生产服务保障提供技术支撑,并建立专项调度机制,形成“横向协作、纵向尽责”的齐抓共管局面。

“鸟巢”内临建设施建设工期紧、任务重,执法总队抽调多名业务骨干,协调市、区、街道三级应急管理力量,以及第三方安全技术服务机构,组成30人的专业技术团队,全程驻场参与监督指导,充实保障力量。

开幕式上,“黄河之水天上来”,玉龙起飞如泼墨,浪涛翻腾间,渐渐凝结为剔透的冰瀑。

“这个冰瀑重达700多吨,实施高空吊装,一层层往上加,属于危大工程作业。”张皞说,他们要求施工单位必须聘请专家对重点环节进行评估论证,执法总队全程跟进监督指导。

“冰五环”、雪花火炬塔都由高空威亚进行固定。在设计阶段,执法总队就督促相关单位按照最高标准进行设计。场馆内高空威亚系统主承重索按照5倍安全系数、升降索按照12倍安全系数设计,舞台结构按照10倍安全系数设计,灯光、音响均按照抗10级大风设计。

“虽然是临建设施,但我们按相关标准的最高要求来确定安全系数。”张皞说,在他们的督促指导下,冰瀑顶部最大位移发生在一次8级大风时,位移量为15毫米,而设计允许的最大位移是25毫米,“完全符合安全要求,我们督促施工单位全程进行位移和沉降监测,这些实时监测情况是有科学数据支撑的,是我们监管的底气”。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结束后,需要将冰瀑快速拆除以满足冬奥会闭幕式表演需要。2月5日凌晨2时结束消杀后,闭幕式转场工作随即开启,所有工作要在2月12日前完成。

张皞他们最担心的是冰瀑的拆除作业安全。这项拆除工作需要施工人员在59.6米的高空进行热切割作业,再由两辆吊车同时将切割的钢结构逐一吊至地面,单体最大重量达到48吨。

“拆除过程中,危险性非常大,光是拆除前参与监督施工单位组织的拆除工程专家论证会,就达3次之多。我们又怕施工人员为了抢工期,出现违章作业。”张皞说,为避免拆除作业出现违法违规行为,他带领驻场保障团队轮流盯守现场。

承担拆除工作的北京城建集团实施24小时连续作业,张皞和同事们就24小时盯守。

在驻场保障团队的监督下,所有搭建和拆除工作安全有序开展,但仍有3家参建企业因违法违规行为被予以行政处罚,1家企业被责令清退。“我们发现违法违规行为后,第一次是提醒,第二次是约谈,屡教不改就建议清退。”张皞说,必须实施严格监管,确保隐患问题及时清零。

在严格监管的同时,该总队也做好贴心服务。如在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前就帮助协调完成氧气乙炔瓶等危险品运输的审批备案,为后续切割作业做好准备。“由于是三个部门联合审批备案,市应急管理局又是第一道关,为提高效率,我们中午不吃饭,在线等候施工单位提交材料,审核合格后立即予以推送,不在我们这个环节耽误一点时间。”张皞说,正是有了多部门的通力合作,各方高效配合,原计划144小时拆除的冰瀑,最终用了120小时安全拆除,为闭幕式节目彩排赢得了时间。

冰瀑的搭建和拆除,只是北京市应急管理综合执法总队保障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开闭幕式临建设施建设万无一失的缩影。除了“鸟巢”,首都体育馆大顶改造、雁栖湖酒店群接待各国元首的集市、各赛区的转播大屏以及冬奥村等,执法总队圆满完成了一个又一个临建设施施工安全保障任务。

在历时120多天驻场保障期间,该总队共投入431人次开展121次执法监督检查,聘请专家61人次,发现并消除各类安全隐患176项。同时,对“鸟巢”周边200米范围内的316家生产经营企业实施多轮次、全覆盖监督执法检查,发现并消除各类安全隐患219项。

“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临建设施安全保障工作中的好多经验做法都是在多年重大活动保障工作中固化下来的,比如超前谋划、提前介入、聘请专业技术服务机构等,今后我们要用好已有的经验,同时根据活动特点,探索总结出更多好的经验做法。”张皞说。

个点位的临建设施保障,120多天的保驾护航。回想起这段经历,张皞直言:“真的很不容易,‘简约、安全、精彩’的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安全是核心、是底线,我们守住了,特别自豪。”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