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日本的经济和股市吸引全球投资者目光。日本是否将走出通缩陷阱?通胀和工资上涨是否可持续?日本央行如何调整其宽松政策?
野村证券日本首席经济学家森田京平博士 在 第十五届野村中国投资年会 中分享了对日本经济的精彩分析和展望:
(资料图片)
• 上半年日本复苏的太快,将有两个因素会减缓日本的增长。一个是美国的衰退带来的出口放缓。另一个是公共投资的下降。BOJ将延长货币宽松期,至少到明年年底才会退出YCC,至2025年以后结束负利率政策。
• 日本陷入通缩长达30年之久,一是因为日本的劳动力缺乏流动性,二是因为政策没有快速调整。日本今年真正实现了工资的增长。
• 日本经济结构调整中,看好护理、教育和IT产业。
• 输入通胀压力减轻和经常账户盈余,使得政府不会干预目前日元。
BOJ还将延续宽松
日本经济将持续复苏至2025年,其中2023年、2024年和2025年的实际GDP会分别增长2.1%、0.5%和0.9%。今年日本发生不少改变,不仅从周期性的角度来看,还要从长期的结构来看。
先从经济前景来看,今年下半年与上半年不同,经济的持续增长方面会遇到些阻力。与日本的潜在增长相比,上半年日本复苏的太快,将有两个因素会减缓日本的增长。一个是中国增长放缓以及美国的衰退。另一个是公共投资的下降。从而来带出口放缓和投资下降,预计日本经济很有可能会于今年四季度至明年一季度暂时陷入低迷状态。
与此同时,通胀也在放缓。到目前为止,日本的通货膨胀率远高于3%。但到明年年底,通胀将下降到1到1.5% 之间。通胀回落主要由食品价格回落和日元升值主导。
因此,日本央行(BOJ)还将面临GDP增长放缓和通胀放缓的挑战。
目前为止,BOJ一直试图维持已有的宽松政策。而由于以上的两个周期性发展因素,BOJ将延长货币宽松期。
我们认为在确定2024年“春斗”工资将持续上涨经济将持续复苏的趋势后,BOJ至少到2024年四季度才会退出收益率曲线控制(YCC),至2025年以后结束负利率政策。
劳动力市场流动性增强
另一个是结构性问题,即老龄化和衰退。在30年的老龄化和人口下降的背景下,日本只有在今年真正实现了工资的增长。
为什么日本花了这么长时间才实现工资增长?这是因为日本的劳动力缺乏流动性。例如,日本公司很难解雇人。虽然解雇人是大家都想避免的事情。但这也导致了劳动力市场缺乏流动性,以及工资上涨乏力。现在日本已经开始有了更高的工资增长。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换工作,不仅是兼职,还有全职工作。换工作增加了劳动力的流动性。当劳动力市场变得更加灵活,企业改变商业模式的速度也会加快。
因此,根据日本的历史,我们得到一个教训就是增加劳动力的流动性调整,以适应经济和人口变化。而另一个教训是政策的快速调整。实际上,由于日本当时降息速度较慢,日本花了很长时间才完全摆脱通缩。
目前,日本终于接近摆脱通缩陷阱。劳动力流动性的增加将提高公司业务的调整速度。日本公司的盈利能力也将继续改善。家庭继续把钱存放在银行就没有意义。因此,家庭会逐渐的将资金从银行转移到股市。
YCC的范围不会扩大
我认为BOJ引入的十年期国债1%的范围区间中,我们要知道1%不是目标,而是央行买入国债的上限或天花板。BOJ的目标还是在0.5%到-0.5%之间的范围。因此日本的长期利率没有达到1%。
我认为BOJ对当前的长期利率感到满意,即徘徊在当前0.6%或接近0.7%这样的水平。因此预计YCC的区间不会有进一步的调整或变化。
要到2024年YCC或者2025年负利率政策发生变化之际,长期利率可能会有所走高,到达0.9或0.95%,即非常接近1%的水平。
日本经济结构调整中,护理、教育和IT产业仍具动力。
目前为止,我认为有三个领域可以在产业层面找到增长动能的。一是护理服务。人口老龄化将增加对护理服务的更多需求。护理行业的放松管制,将出现进一步增长的动力。
二是教育,私立教育。当日本在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人口下降时,人们认为教育将是一个萎缩的行业,因为孩子的数量在下降。但实际上,孩子数量发生了变化,在教育上的支出也发生了变化。教育支出如今更像是投资,而不仅仅是消费。因此,在义务教育下降的情况下,教育支出一直在增加。因此,私立教育行业是未来另一个增长领域。
第三显然是与it相关的行业。经济数字化是未来增长的源泉,这与人口结构也有关。随着劳动力和劳动人口的减少。为了确保生产能力,日本公司现在正在投资和生产更节省劳动力的行业。相关行业也将是未来增长的动力。
日元当前贬值不会诱发干预
日元兑美元已经达到去年干预的位置。但今年,我认为这个水平不会诱发干预。部分原因是今年日本的输入通胀压力已经不存在。而且与去年不同,日本的经常账户已进入盈余。所以,我们不认为政府会干预目前日元。
日本央行的目标是可持续且稳定的实现通货膨胀,目前的日元水平实际上有助于实现这个目标。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