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东京4月23日电 题:如何让京剧之美浸润海外观众心田?


(资料图片)

——专访日本京剧院院长吴汝俊

中新社记者 朱晨曦

吴汝俊出生于中国京剧艺术世家,自幼学习京剧和京胡。旅居日本后,他创作出《贵妃东渡》《武则天》《孟母三迁》等“吴氏新京剧”,受到日本观众喜爱。日本大正时期的“梅兰芳热”何以形成?如何让海外观众感受到京剧魅力?近日,日本京剧院院长吴汝俊接受中新社“东西问”独家专访,就以上话题进行探讨。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中日戏剧交流源远流长。京剧大师梅兰芳曾访日公演,引发了日本大正时期的“梅兰芳热”。您认为“梅兰芳热”是如何形成的?

吴汝俊:1919年梅兰芳海外公演首站即选在日本,此后他又先后于1924年和1956年两度在日本公演,向日本观众展示了中国京剧的魅力。梅兰芳是中国戏曲的代表人物,1919年在日公演时,他表演了京剧《贵妃醉酒》《天女散花》等梅派戏代表作,对人物的表现惟妙惟肖、出神入化。

为拉近和外国观众的距离,梅兰芳和剧作家齐如山等人在公演剧目中加入了大量舞蹈元素。舞蹈和演唱的比例,三七开总是有的。比如,《贵妃醉酒》加入了水袖舞;《天女散花》中,梅兰芳舞动时服装如莲花盛开,给观众带来视觉冲击。改编增加了京剧的观赏性,也让日本观众更能感受到京剧魅力。

《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以后,坂东玉三郎等日本歌舞伎名家赴华向梅兰芳之子梅葆玖学习《贵妃醉酒》。梅葆玥、梅葆玖姐弟与日本歌舞伎名家的友谊,传为两国梨园佳话。

2001年,由梅派传人梅葆玖率领的“梅兰芳京剧团”在日本东京举行公演。图为梅葆玖在《贵妃醉酒》中饰演杨贵妃。陶光雄 摄

中新社记者:中日同属东亚文化圈,在传统文化领域有着深厚渊源。您认为京剧与歌舞伎等日本传统戏剧有何异同?

吴汝俊:梅兰芳曾说,中日传统戏剧“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彼此声气相闻,呼吸相通”。在戏剧艺术上,中日都高度重视传统文化,戏剧内容大多取材自传统故事,在文学性上有相似之处。日本传统戏剧服装跟中国汉唐时期较为相像。在舞台美术方面,中日传统戏剧都有山、水、青松等古典元素,并通过抽象的动漫式设计来呈现,予人亲近之感。

中日传统戏剧似乎给人距离很近的印象,但仔细比较后,会发现相差很远。在日本歌舞伎、能和狂言的表演中,表演者自身并不唱,而由伴奏人员伴唱。中国戏曲则集唱念做打舞于一身。在日本传统戏剧表演中,表演者有时半天都不走一步,有时突然有一个比较大的动作。京剧的台步是外八字,日本歌舞伎、能和狂言走的台步则是内八字,从中可见两国传统戏剧表演风格的差异。我将中国戏曲的表演风格概括为“动中有静”,日本的表演风格则为“静中有动”。

日本歌舞伎表演。廖力华 摄

从服装上看,日本戏剧服装较大、衣摆较长,整体较为厚重,因此要缓慢移动。京剧服装相较之下更为轻便。受台步和服装影响,歌舞伎舞台上没有台毯,京剧表演则需台毯来增加阻力和摩擦,使演员能站得稳。

在化妆上,歌舞伎以白底为主,京剧彩妆则以红底为主。京剧化妆色彩丰富,赤橙黄绿青蓝紫会用在忠臣、奸臣等不同脸谱人物上,以呈现人物性格,体现了京剧的脸谱艺术。

2015年,中日两国青年艺术家联手,将京剧经典剧目《霸王别姬》和《大登殿》与歌舞伎传世佳作《春興镜狮子》同时搬上北京梅兰芳大剧院舞台。图为中日青年艺术家共同谢幕。潘旭临 摄

中新社记者:在日本推广京剧,您做了哪些探索和努力?您创作的“吴氏新京剧”有何特点?

吴汝俊:旅日之初,我进行京剧表演时,发现大多数日本观众的掌声只是礼节性的。由于中国戏曲博大精深,外国观众在欣赏时,一时半会儿很难真正理解其中内容。于是,我一边搞创作,一边在大学进行学术交流,面向公众开展讲座。

中国京剧的发展是从“传统戏”到“新编历史剧”,再到“现代戏”。为吸引更多观众和年轻人欣赏京剧,我决定对京剧予以创新,将其流行和通俗化,变得更有国际性、生命力。我先后创作了《贵妃东渡》《武则天》《四美图》《宋氏三姐妹》《孟母三迁》《孔圣母》《爱心观音》等十多部大型原创剧目。这些“吴氏新京剧”在日本获得好评。

吴汝俊表演《孟母三迁》。受访者供图

我根据剧情起承转合,把中国的民间舞、古典舞以及芭蕾、现代舞加入进来,避免舞台的单调化,使其更具可视性。在三到五分钟的幕间也加入了舞蹈,使观众注意力处于比较集中的状态,能一直关注剧情发展。同时,我还在剧中加入主题音乐和人物音乐的理念。京剧由“西皮”“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以曲牌和皮黄之交替表达内容,并没有旋律和主题音乐的表达形式。我根据故事情节创作出主题音乐,用音乐表达故事,再把代表每个角色的人物音乐旋律贯穿于唱腔之中,呈现朗朗上口的唱段。主题音乐中既有京剧、昆曲元素,也有中国民间小调、西洋乐和电声乐的元素。

吴汝俊表演《则天大帝》。受访者供图

在京剧服装设计上,传统京剧服装的色彩较为单一,我大胆地做了一些创新,充分运用色彩增强了服装的立体感。在舞台方面,我借鉴了日本的“超级歌舞伎”,并将电影的视觉、音响、灯光等表现手法搬上舞台,让表演更有现代感。新型舞台光电技术、新式景观道具、灯光音响的使用,使新京剧不光是唱念做打功夫的欣赏,也是声光舞美的盛宴。

吴汝俊表演《七夕情缘》。受访者供图

此外,我也将京胡与国外电声器乐结合,创作了《梦乡》《幸福鸟》《祈祷》《春风》等100多首京胡轻音乐曲目,受到日本听众喜爱。在京胡轻音乐中,我加入伦巴、迪斯科、探戈等曲调,重新编排传统曲牌,融入小夜曲。这些音乐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大爱与和平。

中新社记者:您广泛吸收京剧各大流派所长,形成“吴氏青衣”唱法。请问您如何探索出这一独特唱法?

吴汝俊:我在京剧演唱时,并没有刻意模仿哪一个派别。因为每个人的声带不一样,长短薄厚不同。要根据自己体会到的人物内心世界去进行演唱,这样唱出来就会生动、自然。我认为,对于男旦的演唱而言,由于男性声带本身就宽厚,如果在学习过程中只是对某一男旦进行简单模仿,就会“放大样”,男性的嗓音特征就会更为明显。我曾学习借鉴京剧《红色娘子军》中吴清华的扮演者杜近芳老师。此外,一些女歌唱家在民歌演唱中,对细节的刻画也值得男旦借鉴。若能把女声中的清脆甜美放进男旦演唱中,就会吸引人。

吴汝俊表演《七夕情缘》。受访者供图

如果只是僵化地模仿某一个门派,一定是死胡同。不仅永远学不像,而且越学越不像。京剧表演中,最重要的是谦虚的学习态度。我在演唱中把我认为好的东西都进行了借鉴和吸收。

吴汝俊表演《七夕情缘》。受访者供图

中新社记者:今年是《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45周年,您有何新的创作和演出计划?

吴汝俊:我创作的新京剧《临水娘娘》计划于今年5月在东京开演。创作的初衷是希望中日友好,促进两国文化交流。《临水娘娘》讲述了福州女子陈靖姑为民祈雨的故事。相传陈靖姑出生于中国福州仓山下渡,年少即能降妖除魔、扶危救难,二十四岁施法祈雨抗旱,为民除害而殒身于古田临水。临水娘娘是与“海上女神”妈祖齐名的“陆上女神”,在日本和东南亚地区也有广泛的影响力。我认为该信仰蕴含着奉献、执著、坚强等中华民族优秀品质。

《临水娘娘》这出剧目重要的是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我想将她无私奉献的精神传递给大家。(完)

受访者简介:

吴汝俊,旅日京剧表演艺术家,现任日本京剧院院长。1963年,吴汝俊出生于京剧艺术世家,父亲是著名作曲家、京胡演奏家吴乐常,母亲是著名京剧老生演员吴凤楼。4岁学戏,9岁学琴,21岁从中国戏曲学院毕业后分配至中国国家京剧院工作。1989年移居日本。代表作有《贵妃东渡》《四美图》《宋氏三姐妹》《孔圣母》《武则天》《则天大帝》《爱心观音》《孟母三迁》等。2014年获《中华之光——传播中华文化年度人物》。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