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小时候过年,不仅能有新衣服穿、好东西吃,小孩子们最期盼的还有长辈们给的压岁钱。

在我们儿时的那个年代,农村的生活并不富裕,虽然温饱的问题解决了,但多数人家的物质生活却依然略显贫困。一年到头,别说进县城了,出乡镇的日子都屈指可数,所以就盼望着过节和过年,可以带来一些身心上的享受。

一进腊月,农村的人们就开始忙碌起来,打油、炸丸子、割肉、做豆腐,天天都忙着准备过年的项儿。孩子们虽然身上就是平常那几件旧衣服,但过年是必须得换身新的,条件好的去集上买成衣,条件差的就扯回几尺布,让村里的裁缝做,经济实惠。街上的鞭炮也一直响个不停,一直到腊月根儿,人们都沉浸在过年的喜庆欢乐氛围中。

年前父亲便把需要拜年的果子、挂面、酒准备好,一拉溜地摆在板柜上。只等大年初二去给村里的长辈亲戚们拜年了。每年的除夕,父亲都会带着我和弟弟去奶奶家,一来帮奶奶干些杂活,二来拜个年。奶奶家的灶膛里柴火烧得正旺,红红的火光映着奶奶的脸庞,我们一进院子就喊着奶奶过年好。奶奶忙不迭地将火向灶膛里拨,一边给我们找好吃的。不等吃完东西,我和弟弟就趴在炕头给奶奶作揖,向奶奶问候过年好,祝奶奶长命百岁。奶奶笑得合不拢嘴,从衣服兜里掏出手绢来,一层层展开,拿出两张五角钱递给我和弟弟。我和弟弟把钱接过来,像攥着宝贝一样装进口袋里,然后就跑着去村里看放鞭炮的去了。

大年初一起早,随父亲一起去村里长辈们拜年,不仅能收获满满一口袋的炒花生、瓜子、桔子、糖块等,也会有人塞给一毛两毛的压岁钱,那时心里就像吃了蜜糖一样甜。大年初二,我和弟弟又按照父亲母亲的吩咐,拎上果子酒水去给村里的大姥姥、二姥姥、三姥姥、舅舅们拜年。嘴里说着拜年的话,我和弟弟把礼品掏出来放在炕上,然后假装回去,这时接受拜年的人忙起身押回一包果子,又掏出一块或五毛的压岁钱给我和弟弟,我和弟弟推辞着,却任由人家强塞进口袋里,内心的激动和喜悦是无法言表的,以至于在回来的路上,嘴里快乐地哼起歌儿来。

过了初五,父亲会带上我和弟弟,叫上二叔和二叔家的哥哥、弟弟一起去外村给大姑、二姑拜年。自行车行驶在乡间土道上,两边的杨树挺拔俊秀,喜鹊在上面喳喳直叫,阳光和暖照在人身上,让人心情舒畅。到达后,姑姑们就会拿出黑枣、柿子、果子等吃食,让我们先大快朵颐一番。那时,乡村里经常会来秧歌队,当锣鼓喇叭一响,我们便坐不住了,留下大人们在一起拉话唠磕,便一溜风似地去看热闹了。等到中午吃饭时才回来,饭后歇息一会儿,姑姑们也会给压岁钱,下午便踏上返家的路程。

一个正月,我们挣的压岁钱大概有十多块钱,虽然都是两毛、五毛、一块的,但这对小孩子来讲已经是很大一笔财富了。我和弟弟将钱分开,细心地装进小纸包,藏在只有自己才能找到的犄角旮旯里,留着以后慢慢花销。除去买些自己爱吃的,其余就用来开学时买笔、买本,总之每花一分钱,都会算了又算,显得格外珍惜。

压岁钱,又名压祟钱,据说可以压住邪祟,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自古以来,压岁钱既饱含了人们对晚辈们的祝愿祈福,也蕴含了对下一代健康成长的美好期待。岁月如流,身边的长辈亲人们逐渐一个个离我们远去,我们也从几岁的顽童长大成人并成家立业,而且现在人们的生活富足康乐,衣食无忧,压岁钱这一传统伴随着淳朴乡风也一直传承下来。儿时过年领压岁钱的场景,还会时不时清晰地浮现于眼前。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