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

开年经济超预期,本质上是超预期抹平了疫情冲击,随着经济增速接近长期趋势,周期的力量相对变强。当前正处于主动去库存阶段,疫后复苏效应趋于减弱,2季度经济环比复苏的速度面临换挡。

复苏换挡不代表经济重新回落,而是复苏动力从疫后复苏向内生复苏过渡,我们尝试沿着两股动力和三条线索挖掘经济的结构性亮点。


(资料图片)

沿着内循环,有利于消费恢复的因素正在继续积累,我们看到1季度居民失业率下降、收入增速回升、消费倾向恢复到疫情以来的同期最高水平,房价止跌企稳初步修复了居民资产负债表,特别是中低收入群体的恢复状态不错。消费复苏的第二个阶段,可选商品有望接力服务消费提升复苏弹性

沿着地产链,由于购房需求回暖对新房销售的传导弹性和新房销售改善对拿地/开工的传导弹性都有所减弱,预计今年地产链前端继续偏弱。

但在行业供给侧大幅去产能后,有限供给使得新房/二手房需求回暖对于稳定房价的意义是相似的。地产链后端是一个逐步确认的亮点,竣工增速已经上升,虽然3月地产后周期消费表现平平,仍然可以期待后续改善。

沿着库存周期,总量高库存下行业间存在明显的结构性差异。以库销比衡量,当前从高到低排序是:出口型中下游>非出口型中下游>>上游原材料>>采矿业。

一般来说,如果行业同时具备“库销比偏低+需求改善”两个特征,则更容易进入“量价齐升”的盈利改善状态,即“主动补库存”。结合需求侧分析,我们梳理了部分行业的宏观状态。

数量预测方面,预计今年社零将实现8%左右的增长,房地产投资增速在0%附近,竣工面积增速在10%以上,实际GDP增速将达到5.5%左右。如果海外经济年内触底,明年有望进一步迎来复苏的内外共振

正文

我们近期提出了描述当前经济状态的逻辑框架:经济增长=趋势+周期+扰动。开年经济超预期,本质上是疫后复苏超预期抹平了疫情扰动,随着经济增速接近长期趋势,周期的力量相对变强。当前正处于主动去库存阶段,疫后复苏效应趋于减弱,2季度经济环比复苏的速度面临换挡。复苏换挡不代表经济重新回落,而是复苏动力从疫后复苏向内生复苏过渡,我们尝试沿着两股动力和三条线索挖掘经济的结构性亮点。

一、沿着内循环:消费复苏的第二个阶段

有利于消费恢复的因素正在继续积累,预计今年社零将实现8%左右的增速。

复盘疫情以来的消费降速,收入增速下降的贡献是59%,居民消费倾向(支出/收入)下降的贡献是41%,因此今年消费复苏的根本动力在于居民收入增速和消费倾向的提升,本质上是居民修复现金流量表和资产负债表。

1季度居民失业率下降、收入增速回升。

居民收入增速与名义GDP增速高度向相关,随着开年经济回暖,1季度名义GDP同比增长5.0%,对比去年4季度增长3.0%。相应的,1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5.1%,对比去年4季度增长4.2%。同时,3月城镇调查失业率下降至5.3%,是2021年12月以来的最低水平。

居民消费倾向恢复到疫情以来的同期最高水平。

今年1季度,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可支配收入录得62.0%,是2020年以来1季度的最高水平,显示居民消费倾向有所恢复。类似的,根据央行发布的1季度全国储户问卷调查结果,选择“倾向于更多消费”的储户比例从去年4季度的22.8%小幅上升至23.2%。

房价止跌企稳初步修复了居民资产负债表。

影响消费倾向的因素众多,除了收入预期之外,也与财富效应密切相关,而占据居民资产端70%以上的房地产是财富效应的核心。春节以来,70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和全国二手房价格环比均止跌企稳,初步修复了居民受损的资产负债表。

中低收入群体的恢复状态更重要。

中低收入群体的人口基数大、边际消费倾向高,疫情期间两张表受损更严重,是消费复苏的关键。防疫调整后,吸纳了大量中低收入群体的消费服务业复苏弹性相当高,以2019年为基准计算年均增速,3月服务业产出增速为5.4%,工业产出增速为5.3%,这是自2021年12月以来服务业首次反超工业。

消费复苏的第二个阶段,可选商品有望接力服务消费提升复苏弹性。

防疫调整后,服务消费需求的释放速度很快,而居民消费能力和倾向的恢复则需要一个相对更长的时间过程——尽管1季度已经出现了积极变化。因此在消费复苏的第一个阶段,服务消费会挤出一部分可选商品消费,3月社零数据可做印证。

回顾2020年的复苏,服务消费相对商品消费占比的重新提升经历了3个季度,而服务产出增速重新超越工业产出同样经历了8个月。作为对比,今年3月服务产出的年均增速已经反超工业,暗示服务消费占比在防疫系统性调整后可能更快恢复到了较高水平,对商品消费的挤出也接近尾声。因此,下一阶段可选商品消费的复苏弹性有望提升。

二、沿着地产链:后周期景气度确认上升

房地产分析的起点在需求,本轮购房需求回暖对新房销售的传导弹性可能减弱。

我国住宅需求结构的三重变化近年有所加速,可能使二手房交易比重上升、挤出新房需求。第一,人口周期加速下行,计划购房的无房家庭加速减少,纯刚需占比加速下降;第二,2020年城市人均居住面积仅36.5平方米,1-2套房家庭的换房需求仍然较强,改善性需求占比快速上升;第三,房住不炒深入人心、房地产税悬剑于顶,多套房家庭的投资性需求占比下降。

同时,新房销售改善对拿地、开工等地产链前端的传导弹性也有所减弱。

过去两年房企资产负债表明显受损,销售大幅下降推升去化周期,行业整体以降库存为主。因此,即便新房销售改善,房企拿地和新开工的意愿也偏弱。此外,交楼风险使得购房群体更青睐现房,令期房的销售率面临挑战。两层逻辑叠加,预计今年地产链前端继续偏弱,房地产投资增速在0%附近。但在行业供给侧大幅去产能后,无论新房还是二手房,有限供给使得购房需求回暖对于稳定房价的意义是相似的。

地产链后端是一个逐步确认的亮点。我们早在去年9月的报告中就进行过详细推演,由于计划竣工高峰叠加保交楼,今年房屋竣工面积增速应在10%以上,是地产链条上增速相对最高的。今年1-3月竣工增速达到14.7%,玻璃期货价格自去年11月底以来累计涨幅达到37.7%,涨幅明显高于其他工业品。

因此,虽然3月地产后周期消费表现平平,仍然可以期待后续改善。一方面,新屋竣工将带来后周期消费需求,另一方面,二手房交易会比期房更快、更直接的带动相关需求。

三、沿着库存周期:寻找量价齐升的可能性

以库存同比增速衡量,本轮主动去库存从去年5月开始,今年1-2月库存同比增长10.7%,仍处于近十年的偏高水平。

总量高库存下的结构性差异。相比于库存增速,库销比更能直观地反映行业库存压力,因其既同时考虑了库存和需求,又不太受到基数影响。

将工业行业分为采矿业、上游原材料行业和中下游行业,可见采矿业库销比在2013-16H1期间持续上升,对应彼时的产能过剩;随后供给侧去产能推动采矿业库销比从16H2开始回落,至今保持在低水平震荡,其中20年底-21年底库销比持续回落一度在21年3季度造成了能源短缺。

对于上游原材料和中下游行业,2013-17年间的库销比相对平稳,而在18-19年的一轮需求衰退中,虽然库存增速处于回落状态,实际上库销比出现一轮中枢抬升,中下游行业的抬升幅度明显高于上游原材料行业。

20年疫情之后,库存增速总体处于上升状态,库销比也继续抬升,由于出口经历一轮高景气,出口型中下游行业的抬升幅度相对更高。22H2,库存增速开始回落,库销比进入震荡状态,当前从高到低排序是:出口型中下游>非出口型中下游>>上游原材料>>采矿业。

进一步下沉到四个大类的具体行业,对比当前库销比与上一轮库存周期底部(19年底)的状态:

1)采矿业:煤炭采选、油气开采和有色采选下降,黑色采选小幅提升,非金属采选明显提升。

2)上游原材料行业: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基本持平,化学制品小幅提升,非金属制品和化纤制造明显提升。

3)中游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基本持平,电子设备和通用设备小幅提升,专用设备和仪器仪表明显提升。

4)下游消费品行业:酒茶饮料和汽车制造基本持平,金属制品和家具制造小幅提升,纺织服装明显提升。

一般来说,如果行业同时具备“库销比偏低+需求改善”两个特征,则更容易进入“量价齐升”的盈利改善状态,即“主动补库存”。结合上文的需求侧分析,

1)能源、有色、电气机械(电力设备+家电)、家具制造等行业相对符合条件;2)“黑色”链条和通用设备的库销比相对不高,但可能受到地产链前端和基建投资减弱的影响,相比之下非金属制造业的库销比相对更高、压力更大;

3)虽然近期汽车行业降价促销,汽车制造业的库销比相对不高,后续需求侧可能取决于政策动态;4)电子设备、纺织服装、仪器仪表、专用设备等行业外需依赖度较高,库销比也相对偏高,在内需复苏的同时还要关注出口改善的弹性和持续性。

总的来说,在两股复苏动力和三条结构性线索的助力下,今年有望实现5.5%的GDP增速;如果海外经济年内触底,明年有望进一步迎来复苏的内外共振。

本文作者:赵宏鹤,来源:招商证券,原文标题:《沿着三条线索——复苏换挡期的经济亮点》

赵宏鹤执业证号S1090522070005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