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两件有意思的事。
其一,高瓴创始人张磊回国了。
【资料图】
香港一通关,张磊就回到了内地,并且明显心情不错,还拉着团队一起搞了个滑雪团建。
据我了解,张磊之前在海外见了不少企业和LP,比如之前听说他去了澳洲,随后高瓴还真在澳洲动作不少,比如以5100万澳元投资澳大利亚光伏储能系统分销服务商OSW,还有购澳大利亚临床研究机构George Clinical等。
张磊这一回来,高瓴在国内市场的投资估计又要热闹了。其实这一波回来的还真不止张磊,我最近就听说了好几位机构老板回到上海、北京的消息,香港通关的恢复,对不少攒着劲要提速的机构来说都是利好。
其二,前几天和一位尽调人士闲聊,他透露的一组数据骇住了我。
这几年跨境、企服赛道都挺火,他也尽调了几十家此类公司,其中大约40%的公司数据有问题,不乏一级市场的明星公司,当中可以断定明确恶意数据造假的,大约占了一半多,剩下业务明显不能支撑数据,虽然没法判断是主观还是客观,但多少都有点问题。
触目惊心啊同志们!不过后续的故事还是让我松了口气,他服务的那家纯美元基金,基本把这些数据有问题的公司都Pass了,再结合此前了解到的情况,我还是那个结论,尽调没有能不能,只有想不想,庆幸的是,风险投资这行的底线,多数美元机构还是能守住的。
并且底线守住了,行业运转的底层逻辑就不会出大篓子,就能等来希望。前年底到去年初,投中网曾写过多篇文章,论证一些美元基金可能在接下来的寒冬中“掉队”,主要论点有三:
首先是募资端,美元LP投向中国的钱少了,人民币的圈子也不是那么容易就融得进去的,因此去年除了几个大额美元募资,鲜有看到美元基金新募的喜报;
然后是投资端,这几年的主线硬科技,美元基金只能望而兴叹,转向出海、消费等赛道,搞得估值都卷起来了,能投的就更少了;
最后是退出,美股去年一年仅上了13家,相比往年大幅缩减,港股等市场流动性有限,去年上市的公司,鲜有不被一二级价差暴击的。
不过好在2022年已经过去了,最近的一系列消息都在昭示,从募、投到退,到底美元基金都有“破局”的消息传出来,美元基金要支棱起来了?
前几天投中网发文章《刚刚,8000亿美元超级PE,开了上海办公室》提到,汉领资本、KKR、华平、富达、摩根士丹利,贝莱德、加拿大养老基金、Citadel、L catterton、祥峰等不同量级、不同种类的投资机构都在加码中国业务。
这其中,有如加拿大养老金这类,大手笔投钱给国内美元基金的,也有汉领资本这类通过直接或间接成立S基金,来中国抄底的,还有如KKR这类直接来国内拿到私募牌照的PE。
不久前,曹曦的基金Monolith砺思资本,也完成了近3亿美元的VC基金募资,并且从开始募集到首关,仅用了三个月,LP包括众多美国著名大学捐赠基金,国内外知名母基金、慈善基金会,及国内外著名家族办公室等。
资本最重要的属性还是流通,上周拿到那本《风险投资史》,读毕的一个发现是,2000年后的全球化浪潮,特别是中国的崛起,也正是美国VC愈发蓬勃的重要因素。也难怪就算一些LP被国外媒体、机构各种质疑,依然大手笔往中国投钱。
比如加拿大养老金,一直被外媒和政要质疑出资中国的正当和必要性,其在近两年的财报中,也都有类似“重新考虑在中国的出资”这类说辞,但结果大家也都看到了,红杉中国、高瓴、信宸资本……出手就没停过,具体可见《投了红杉、高瓴的顶级LP,来抄底中国了 | 超级LP》。
总之,从全世界的角度看,中国依然是增速最快、增量最大的经济体,并且经历了去年的资产价格暴跌,放开对病毒的管制后,对外资的吸引力就更大了。当然了,合伙人去北美走一圈募不到钱的情况,要改善也不是一夕之功,毕竟现在大国之间关系这么紧张,你得允许人家观望。
接下来是近来大火的ChatGPT,要不是前几年在投资上如此憋屈,很难理解为何ChatGPT能被炒到如此热度,就连已经退休的王慧文也在一场与美元VC的饭局上,被“忽悠”得发布朋友圈表示要拿5000万美元带薪进组。
从50年代开始,风险投资因TMT而逐渐兴盛,到了今天,已经过了半个多世纪,这期间诞生了无数伟大的创新公司,背后大多离不开VC的支持,在中国TMT更是直接催生出了如红杉中国、源码等VC1.0/2.0等投资机构。
而到了20世纪20年代,虽然中国数字化浪潮还有未褪去的趋势,但VC眼里的主角已经变成了国产替代的硬科技、新能源,美元基金被抛弃了,于是一窝蜂地追逐元宇宙、web3.0,而Crypto市场容量终归是有限,声量挺足水花却没能溅起多大,能留下的也只有二级市场概念股那高高的波峰。
相比于元宇宙目前仍然遥不可及,web3.0更多针对分配和隐私安全重塑生产关系,ChatGPT这类产品不一样,生成式和决策式AI是明显的生产力工具。早在去年9月份,美国红杉资本就发布报告称,“生成式AI有潜力产生数万亿美元的经济价值”,ChatGPT的推出更是一举将技术拉近到普通人唾手可得的边界。
怨不得百度开发“文心一言”的消息一出,各路公司都抢着发布“首批接入”的消息,而就算不少人认为王慧文5000万美元没法激起浪花,依然已经与VC谈好了后续的3亿美元出资。软件+硬件的广阔空间,美元基金终于有了明确的共识,只希望别鸡血打得太过,最后像团购、共享一样落得一地鸡毛就好。
境外IPO的政策也终于明确了,2月17日,中国证监会正式发布《境内企业境外发行证券和上市管理试行办法》及其相关配套监管指引,标志着中概企业境外上市进入备案制时代,特别是VIE架构,备案满足合规要求即可,关系到美元基金退出的靴子终于落了地。
至于美国市场,去年8月份,中国证监会和财政部与美国公众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 (PCAOB)签署了审计监管合作协议,中概股被强制退市摘牌的风险暂时解除,随后美股就迎来了一波中概股小高潮,如大健云仓、亚朵集团、雷亚电源等纷纷完成赴美上市。
去年年底,美国公众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PCAOB)发布报告,宣称历史首次完成对中概股底稿审查,赴美上市步伐进一步加快,仅仅开年这一个多月,就有量子之歌、硕迪生物、理臣中国、禾赛科技等多家中概股登陆美国资本市场。
这其中重点说一说禾赛科技,这可以算是审计风波后,中概股新能源叠加硬科技的首次亮相,并且表现相当不错,相较于19美元的发行价,如今禾赛一周多的时间还上涨了超过10%,比之纳斯达克指数、中概股指数表现都强了不少。
光速中国呢,投了整整5轮,以大约1亿美元的成本,斩获超过5亿美元的回报,账面回报3亿多美元,合20多亿人民币了。如果放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这个回报量级还达不到home run,但现在互联网的红利期早已过去,国内像五源投小米、经纬投陌陌、真格投聚美优品这类一笔百倍、千倍账面回报的神话已鲜有出现,更别说光速中国除了在VC阶段,还有Growth也投了。
从策略上说,这也是美元基金远远优于人民币基金的地方,之前邝子平也写文章谈到过此事,人民币基金的投资策略里,实在是缺乏“超配、重注”这一项,几乎没有人民币机构具有在一个项目上投出10-30亿人民币规模的能力和策略,这也注定了上限会远比美元基金要低。
要说一众美元基金攥在手里快要生锈、急待退出的项目着实不少,光速中国与禾赛的这次二重唱,无疑给美元基金在硬科技项目的退出打了一针强心剂。
但好消息的确多,冷水还是得稍微泼一泼。还有些长期未解的问题选在美元VC的头顶。
首先是产业属性。现在看募资市场都知道,LP喜欢产业属性强的GP,企业家喜欢有产业赋能能力的基金,但从退出端却不是这样。PAC管理合伙人廖明告诉我,从 2011 年到 2021 年的美股市场,8 家大投行承销了 119 家中概股 ADR,分布在很多行业,总体来说都是 tech 公司,而并没有很明显的行业聚焦。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做 sector focused 的基金是有风险的,因为行业聚焦,所以能够美国 IPO 的公司数量一定不多,从而退出就会受限,这样的基金 DPI 一定不高。”
此外,回到文首所述的数据,我说大多数美元基金能够守住底线,那有没有反例呢?有。比如“坏血”案,硅谷的专业投资人在尽调过后都避之不及,倒是像沃尔玛家族基金、默多克等各领域大亨和家办包揽了其数亿元融资,结果大家也都看到了。
再如Wework,在引入Benchmark的A轮融资后,接下来的几轮融资引入了JPMorgan这类“非主流”投资,而他们要的比Benchmark“通过释放企业价值获取财务回报”这一目的要多得多,尤其是JPMorgan为了后续的银行开户、财富管理、IPO辅导与承销等业务,对Wework创始人无底线的纵容,逐渐导致了局面的失控。
我的意思是,VC是专业的财务投资加企业顾问,承载不了太多的社会愿景,守住底线的基础上加上合适的募投管退技巧,才是穿越周期的根本。即使行业迎来复苏的端倪,落到个体上,恐怕也是冷暖自知了。
本文作者:张楠,来源:东四十条资本,原文标题:《张磊回国了》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