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再迎重磅政策,首套房贷款利率长效机制进一步完善,以更好地支持刚性住房需求。
1月5日,央行、银保监会发布通知,决定建立首套住房贷款利率政策动态调整机制。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和同比连续3个月均下降的城市,可阶段性维持、下调或取消当地首套住房贷款利率政策下限。
(相关资料图)
这个政策最早提出于2022年9月29日,当时央行公告对于2022年6-8月份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同比均连续下降的城市,在2022年底前,自主决定阶段性维持、下调或取消当地首套住房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下限。
当时这一政策作为一个临时性政策、有效期到2022年年底,央行这次的政策相当于将临时性政策常态化。
70个大中城市里有38城符合降低首套房贷利率的标准
中信建投证券研究表示,符合条件的城市数量进一步扩大,市场活力有望进一步激活。根据中信建投统计,70大中城市中符合条件的城市达38个,较9月份增加15个:
根据我们9月的测算,符合条件的城市2021年商品住宅销售额占比约为50%~60%,本次政策出台后,预计占比将进一步扩大,市场活力将进一步激活,2023年销售在四季度有望实现同比转正。
政策主要针对二、三线城市,一线城市效果有限
中信证券梳理2022年9-11月70个大中城市的房价同比、环比情况后指出,目前政策主要作用区域是二、三线城市。一线城市受到本次政策支持的直接效果有限:
目前有38个城市符合标准。其中,一线城市均不符合标准(11月北京、上海房价同比、环比均正增长;广州、深圳仅环比为负增长,同比正增长),新一线城市中有4城符合标准(即武汉、沈阳、天津、郑州),二线至五线城市中分别有14城、12城、7城、1城符合标准。
中信证券表示,一线城市是全国地产市场的风向标,预计后续可能在限购、户籍等制度上给予更多支持以激发一线居民购房活力。
允许部分城市突破目前的4.1%的下限
目前,首贷利率下限为5年期LPR减20个基点,即4.1%,根据融360数据,2022年11月全国首套、二套房贷利率平均为4.17%、4.95%。
中信证券预计符合条件的城市首套房贷利率或有望降至3.7%-4.1%区间(参考过往85折利率,当前5年期LPR利率的85%即3.7%,亦符合银行投放偏好):
符合条件的房价下调城市将于近期下调首套房贷利率,幅度或在20-50个基点(预计不会明显低于1年期LPR利率,即3.65%)。如果针对刚需居民的政策刺激效果有限,未来不排除放松改善型、二套房贷利率限制的可能。
房地产需求政策作用逐步显现
中金公司分析指出,目前房地产基本面的制约都在缓解,疫情造成的不确定性在减弱,保交楼得到了有力的资金保障,房地产销售和投资都已经大幅降低、基数已经不高,房地产需求政策的作用可能会逐步显现出来。具体来看:
第一,疫情造成的不确定性在减弱。在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后,中国已经宣布对新冠病毒实行“乙类乙管”,不再划定高风险区、不再进行常态化核酸检测,跨区域交流、国际交流恢复正常。虽然不确定性仍然存在,但是从国外经验来看,在几个月后,开放后的国家经济社会总体都会恢复正常,因此私人部门面对的不确定性是在减弱的。
第二,保交楼得到了实质性的资金支持,开发商信用风险也得到了初步缓解。2022年11月,单月新增抵押补充贷款达到3675亿元、创下历史最高记录,历史上抵押补充贷款主要用于棚户区改造的相关项目,此次可能用于对部分保交楼项目的支持当中。2022年9-12月PSL累计新增6100亿元。根据我们的估算,如果全国保交楼困难的项目占全国施工面积10%的话,那么完成这些困难项目的全部交付需要资金约1万亿元。也就是说,央行提供的资金已经可以占到保交楼资金需求中的一个不小的比例,考虑到还有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支持,我们认为可以对保交楼有信心。此外,从2022年3季度开始,优质房企在“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的支持下开始逐步恢复债券融资,商业银行也积极向优质房企授信,开发商信用风险得到了一定的缓解。
第三,在经历大幅调整之后,房地产的基数已经不高。中国本轮新开工面积的下行大约开始于2020年10月,距今已经有2年多的时间,,2022年全年新开工面积同比下跌接近40%,2022年10月相对2020年10月的新开工面积下跌57%、接近60%。这样的跌幅、下跌的速度和下跌的时间在过去30年的全球历史中都比罕见。
总的来看,随着各种制约因素的影响逐步减弱,房地产需求政策的作用可能会逐步显现出来。虽然在长周期向下的过程中,房地产反弹的幅度和斜率可能不及此前,但是2023年房地产周期的企稳概率在上升。
中信证券认为,前期以“三支箭”为代表的供给侧金融政策,配合因城施策下的多项需求端政策,金融部门与住建部门的政策协同方面仍有推进空间。目前房地产政策的协同、有序、长效推进,切断了地产信用风险演绎成悲观情形的链条,风险预期正加速由“无底”向“有底”转变。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