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抓建设强基础。一是配强班子。注重从本土人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返乡创业人员、复退军人、大学生村官中培育人才,把素质高、能干事、肯干事的人员选进班子,把“新乡贤”选进社区监督委员会。二是完善设施。所有社区均建有便民服务中心,配备办公室、会议室、阅览室、卫生室、办事大厅等,完善电子信息服务平台和窗口,积极推行“一站式”办公。三是建立“工作年限+社工等级+学历+年度考核”的村社干部待遇正常增长机制。目前,村(社区)书记、主任待遇最高增至3200元/月,委员(专干)从1080元/月增至1650元/月,社保缴费从895元/月增至1229元/月,工资最高涨幅达77.78%,社保涨幅27.13%。
三、抓服务聚民心。一是充分发挥村(社区)作用。实行专职干部轮流值班、党员干部责任区遍访制度,“无缝”联系群众,结合脱贫攻坚、征地拆迁、城市管理等中心工作,深入开展“兴调研转作风促落实”行动。指导社区完善议事规则、自治章程、居民会议和居民代表会议制度、居务公开制度、民主评议制度。深入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修订完善居民公约,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乐善互助、移风易俗,狠刹大操大办遗风陋俗。二是引导社会组织参与。积极探索以强化社区、社工和社会组织的“三社联动”新模式,切实增强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大力培育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鼓励和支持全县社区工作者参加社区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并对考取社工证的人员按月给予不同额度的补贴。动员心阳社工、仁人社工2个社工组织实施扶贫社会工作服务项目6个示范开展帮扶服务,积极开展对“三留守”人员、重点优抚对象、困难群众等特殊人群的人文关怀、心理慰藉、纠纷调解等多样化专业社会工作服务,共帮扶留守儿童2400名、困境儿童1200名、特困老人76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