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一年股债基础市场波动,短债基金、同业存单基金规模萎缩,以及货基收益率震荡攀升环境中,货币型基金的投资价值凸显,并在近期基金总规模逼近12万亿元,刷新了历史新高。

多位业内机构和人士对此表示,由于权益类基金缺乏赚钱效应,叠加去年末债市大跌,中短债基金、同业存单基金等波动较大,规模一度出现萎缩,这导致具备稳健收益特征的现金理财工具——货币型基金,更加受到资金的青睐,资金短期从“竞品”中净流入货基的态势明显。

受多重因素影响


(资料图)

货币型基金规模创新高

中基协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5月末,372只货币型基金管理总规模达到11.89万亿元,创下历史新高;在公募基金中规模占比42.78%,也比去年末低点上升了2.61个百分点。

北京一位公募投研人士告诉记者,据他了解,今年以来货基取代中短债基金、同业存单基金等“竞品”可能是行业的普遍情况,主要原因是去年末债市调整,部分中短债公募产品一个月回撤就侵蚀掉前11月的盈利,在中短债高波动下,货基的稳健收益更受到稳健投资者的欢迎。

“不过,我们公司情况与行业相反,目前货基规模在机构端较为稳定,规模增长主要在零售端;而短债整体增长明显,并非行业的主流情况。”该公募投研人士称。

数据也显示,截至2023年一季度末,同业存单基金规模从2022年三季末的1424亿元降至1106亿元,规模缩水318亿元,萎缩22%;同期中短债基金规模萎缩1058亿元,萎缩幅度25%。

而与此同时,货基从去年三季末至今,规模增长了1.12万亿元,增幅11.17%。

汇成基金研究中心表示,去年年底的债市大跌,对采用“市价法”估值的短债基金和同业存单基金造成不小冲击,净值波动加剧,而货基由于其保本、安全、稳健的特性,受到投资者青睐,今年以来资金从“竞品”流入货币型基金的态势明显。

除了“竞品”资金流入外,权益类基金表现低迷、货基收益率抬升等也是货基规模攀升的重要原因,不过,多家机构也认为,货基规模短期内很难继续走高。

中融基金分析,首先,年初以来权益类基金业绩普遍表现不理想。相比之下,作为低风险理财产品的货币基金,因投资成本低、流动性强等优势,在当前震荡且充满不确定性的行情下,成为投资者资金的“避风港”;其次,经过去年四季度债券市场的大幅调整,国债、政府短期债券等收益率都明显走高,提高了货币基金底层资产的基础收益率;最后,居民端的定期存款利率降低,也导致居民存款向货币型基金转移。

不过,在中融基金看来,随着权益市场回暖,不排除资金向权益基金转移的可能,加之更为规范的货币基金产品的监管要求陆续实施,货基规模预计很难继续攀升。在权益市场震荡回暖的背景下,资产配置将更加注重风险防御,货基作为非常好的防御类资产进行配置,市场规模也不会出现大幅萎缩。

汇成基金研究中心也认为,通常来说,货币型基金规模与权益市场走势之间呈现着一定的负相关性,有着此消彼长的关系。今年以来权益市场陷入震荡盘整的局面,赚钱效应减弱,叠加疫情带来的“疤痕效应”,资金或出于避险需求和储蓄倾向,转战货基。另一方面,3月末央行降准前,银行信贷投放消耗超储叠加货币政策趋于克制,市场流动性有所收紧,短端收益率一度维持上行,从而带动货基收益率抬升,为货基更添一分吸引力。

该机构也认为,站在当前时点,今年以来使得货基规模攀升的因素或已发生微妙变化。随着下半年权益市场有望迎来中期震荡向上的机会,对货基造成资金分流;同时,货币政策若继续维持宽松取向,短端收益率将随政策利率进一步下行,从而降低货基收益率、减缓货基资金流入,预计下半年货基规模或延续6月降息以来的变化,短期内恐难进一步实现规模扩增;下半年,权益市场有望走出盘整格局、震荡向上,货基规模或将面临萎缩。

收益率下降是大趋势

同业存单基金、短债基金或成为新选择

从收益率来看,近一年以来,货基收益率的震荡攀升也吸引了资金的关注。以天弘余额宝为例,该只基金去年11月债市大跌期间,7日年化收益率一度跌至1.29%,随后震荡攀升,并在今年4月一度达到2.35%,最新7日年化收益率1.93%。

而中短债基金、同业存单基金近一年平均收益率为2.72%、2.23%,但该类基金在上述区间最大回撤分别为-0.84%、-0.12%,净值的区间波动,也让资金更加青睐货基的稳健回报。

展望货基收益的未来变化,博时基金董事总经理兼固定收益投资二部投资总监、基金经理魏桢表示,货币市场利率随宏观经济环境与货币政策周期的变动而波动,货币基金收益则是受货币市场利率影响,其中枢随货币市场利率中枢调整。

中融基金认为,《重要货币市场基金监管暂行规定》已于5月16日实施,对货币基金的久期和杠杆等投资指标的约束收紧,货币基金的投资品种范围收窄、收益率中枢和波动率下降。今年预计货币政策仍然会稳中偏松,资金利率预计维持低位,可能会影响货币基金下半年的收益。

在货币基金和定期存款收益率持续下行的背景下,中融基金表示,低风险偏好资金会寻找投资新去向。同业存单基金、短债基金预计会逐渐成为投资者闲钱理财的新选择。

汇成基金研究中心也认为,货币型基金与同业存单基金、短债基金之间,除了估值方式差异,在投资结构、杠杆率和久期方面也存在一定差异。由于三者的可投标的均为安全性较高、流动性较强、收益性偏弱的资产,故均属于低波动性产品,相互之间替代性较强,可互为“竞品”,是保守型投资者青睐的对象。

据该机构分析,上述产品对资金的吸引程度与市场行情有关:当收益率上行时,短债基金和同业存单基金由于较高的债券配置比例、较高的杠杆率和较长的久期,净值通常会出现一定幅度的回撤,促使资金从短债基金和同业存单基金中流出,流入货基;反之,当收益率下行,资金通常从货基流出,流入短债基金和同业存单基金。

“2023年三季度经济复苏基础相对薄弱,货币政策仍需维持宽松取向,不排除继续降息的可能性,预计短端利率仍有一定幅度的下行空间。不过,随着后续补库周期的到来和稳增长政策效果的逐步显现,四季度货币政策或有边际收敛的可能性,从而抬升短端收益率。”汇成基金研究中心相关人士称。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