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尽管上涨家数超过3500家,但市场缩量愈加明显,沪市仅成交3404亿元,深市成交4409亿元,两市合计7813亿元,这和前期日均万亿的成交,缩量了2000多亿。
(相关资料图)
成交严重萎缩,说明交易的欲望大大降低。而交易欲望的下降,源于近期赚钱效应的减弱,再加上前期龙头板块的明显退潮,市场处于典型的弱势震荡格局。
那么在当前的环境下,我们该如何应对?
较长时间以来,我们习惯了每天万亿的成交额,给我们一种错觉,认为市场不缺钱,只要有热点板块可以持续,即便指数涨幅不大,我们总能找到赚钱的机会。
所以,我们看到的情况是,尽管沪指今年只涨了大概6%,科创50指数也只涨了7%,创业板指数甚至还是下跌的。但两市翻倍的个股很多,还有几只游戏主题的ETF,今年一度翻倍。恍然间,有些板块似乎已经重回牛市了。
然而,当市场的两大主线龙头板块集体调整之后,成交量又明显萎缩下来了。
沪市仅3400亿元的成交水平,这在3月10日之后,直到昨天,都没有出现过。
而3月10日之后,A股市场开始持续放量,当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ChatGPT概念的炒作开始热闹起来,活跃资金反复参与,多个板块轮番滚动上攻,行情热闹了两个月。
不过,5月9日,沪指在3418点短线见顶,缩量便开始了。5月9日当天,沪市成交6191亿;5月10日减少到4896亿,一天就萎缩1000多亿。接下来几个交易日,4000亿,3800亿,今天直接减少到3400亿了。
市场最好的状态,是始终维持相对活跃、偏高的成交,只有市场活跃才有赚钱的机会。
那么,明显地放量,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如果在指数低位的明显放量,这种情况,要么是有利好刺激,要么就是抄底资金进场,这是好事。但是,如果在市场相对高位,突然出现明显放量,则往往说明市场过热了,大盘短期要见顶。这绝不是马后炮,历史行情是不会骗人的,每次行情的阶段高位,也只有到了高点,市场情绪绝对是很高涨,这个时候,往往也是后知后觉的散户大规模进场的时候。
而散户,不一定是直接通过买股票进入市场,更有可能是通过购买权益类基金的方式进入市场。
笔者做了一个统计,2020年以来,每次权益类基金发行的高峰期,往往都是大盘阶段性顶部出现的阶段。
比如第一次高峰期,是2020年6月、7月;当时大盘密集放量大涨,然后在7月阶段性见顶。
第二个高峰期是2021年1月,但2021年2月,沪指见顶3731点,当时很多买基金的投资者,至今还没有解套。
第三个高峰,是2021年7月,当时是以宁德时代为代表的新能源赛道的高峰,宁德时代的大涨,也把创业板指数带到了阶段性高点。
而第四个高峰期,是2021年12月,这一次沪指见顶之后,A股迎来了2022年差不多真正一年时间的大调整。
当然,现在的行情,从长周期来看,处于相对的低位,而且权益类基金的发行量也不大。只不过,短期的明显地缩量,将大盘重新带回到缩量震荡调整的格局下,这对未来的操作增加了很大难度。
高位爆量固然不好,但持续缩量也不是好事。尽管很多人都知道一个规律,地量之后会见到地价,也就是说极具缩量,说明市场距离底部也不远了。
但你根本不知道什么样的地量,才是真正的地量。在消息面没有出现重大变化的前提下,缩量状态,或者说低成交量状态可能会持续相对较长的时间,会把人磨得“死去活来”。
与此同时,目前A股不仅仅成交量明显萎缩,前期的龙头板块也全面退潮了。
中特估方面,今天保险股集体下跌,中国太保跌幅超过5%。还有中国移动、中国电信等,已经有点破位的趋势了。这种状态,有些令人担忧。
另一条线,AI板块之下细分的传媒板块、影视等前期的领涨板块,最近也持续走低,中国科传、欢瑞世纪、国新文化、出版传媒等多只个股遭遇跌停。
接下来的策略,笔者认为,对于指数倒还不用太担心,沪指上方压力是比较明显的,但下方则有半年线作为支撑,可以观察半年线的支撑力度。但个股的交易,就要小心了,在大盘缩量调整,而前期热点板块集体走弱的环境下,目前确实不适合仓位较重的交易,建议以轻仓观望为主。
投资有风险,独立判断很重要
本文仅供参考,不构成买卖依据,入市风险自担。
(文章来源: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