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岸视角
岛城的“第三条岸”,后海复兴正当时
(相关资料图)
作为一座闻名遐迩的海滨城市,青岛,以胶州湾为界点,构建了三条城市海岸线:第一条岸,前海岸,主要属于市南区、崂山区,是开发最早、最精细的岸线;第二条岸,西海岸,属于原黄岛、原胶南,是相对最年轻的岸线;青岛的第三条岸,即胶州湾湾内岸线,以胶州湾东岸即传统的后海海岸为重心,行政上以市北区、李沧区为主,是开发较早但又相对发展滞后的岸线。如果说前海岸是青岛的“颜值担当”,西海岸是青岛的“美丽侧颜”,青岛的“第三条岸”则是青岛不为人所熟知的另一面。青岛这座山海城市,三条海岸线,三种气质,三道风景——从胶州湾大桥看后海岸线,有别于山海相临的前海岸、西海岸,是另一个视距更长、视角更壮阔的湾——城——山,是青岛山海城市的另一个缩影和代表。
在新一轮城市更新的计划中,青岛终于从前面十多年的东延西拓、四面出击中收缩回来,转而以后海岸线一路向北作为主轴,以环胶州湾发展作为主线,将内部腹地的城市空间充分开发利用,对城市湾区进行精耕细作、更新迭变。很显然“先发后进”的后海岸线被时代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后海的复兴成为青岛这座城市的新的主打歌。
地位之见
主城的“第一眼”,从“新干线”到“新岸线”
后海岸线,不仅是从跨海大桥方向入青的海上天际线,也是高铁列车进出青岛舷窗外的风景线。后海因汇聚了环湾大道(原环湾高速)、胶济铁路、青兰高速(胶州湾跨海大桥)、流亭机场(已停航)等交通要道,历来是进出岛城的枢纽要地。在前海岸、西海岸之外,俨然已成为青岛主城的门户地带,第一张脸。当人们从陆路来青,无论是走跨海大桥、环湾高速还是乘坐高铁乃至由胶东机场沿机场高速——环湾大道入青,后海都是第一城市视线,第一眼。
从前青岛的第一眼,是后海散落交错的新旧建筑,是胶济铁路两侧锈迹斑驳的工业遗迹,是环湾大道沿线的空旷,是郊区感、陈旧感、滞后感、边缘感。这显然不是真正的青岛,也不该是人们对青岛的第一印象。
后海俨然是青岛的门户和前脸,而绝非后脑。后海岸线城市更新、岸线复兴的必要性、重要性已不言而喻。从工业、交通功能的“新干线”到产业、生活功能的“新岸线”,后海更新应提高到与前海打造相提并论的高度,需要总结前海尤其是新东部建设的得失,来更好地建设后海岸线。
百年温故
后海复兴历史意义的思考与追问
胶州湾东岸,这条青岛的“第三条岸”,从历史长度上说也许是“第一岸”,从城市地位上说本可以是“第二岸”。在百年历史上,这条海岸一直是一条工业之岸、交通之岸,以工业功能、交通功能为主体的定位,为青岛城市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百年之间,海港、码头、工厂、渔村、铁路、公路是这里的传统风景。回顾青岛城市百年发展轨迹,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前,青岛一直自南向北沿着后海和胶济铁路发展,从中山路、老西镇、到老四方、老沧口,沿着胶州湾东岸一字排开。直到九十年代开始,随着新东部和黄岛区的崛起,青岛版图开始演变为东拓西延的城市空间。也因为对于前海的过度偏爱,除了前海、香港路沿线的“金边”,整个青岛腹地城建可谓是乏善可陈,青岛城建也被诟病为“镶着金边的抹布”。
进入新世纪,在一轮延续了二十年的城市化进程中,随着地产的兴起,青岛腹地也随之崛起,尤其在2010年前后,处于城市腹地东线的福州路——黑龙江路、山东路——重庆路一带的市北CBD、新都心板块、东李板块相继崛起成为城市发展主流,南北失衡的局面终于有了初步改观。与此同时,位于西线环湾路、四流路一带的后海沿线,虽有滨海新区的恢弘手笔、欢乐滨海城的壮丽蓝图、青岛北站枢纽的横空出世,也未能从根本上改变发展滞后、边缘化的局面。在十余年的造城运动中被城市甩在了后面,导致市北区以及李沧区,东西之间又发生了严重的失衡。后海甚至一度与海水污染、发展滞后、环境陈旧划上等号,成了地产意义上的贬义词。
后海的复兴不是新的蓝图,而是历史的回归,赋予后海新的城市定位和时代地位,构建后海岸线的新场景、新生态、新活力,已箭在弦上。一个高品质的后发崛起的后海,将进一步实现青岛主城南北向纵深发展,又让主城腹地的东西之间实现发展均衡。南北纵深发展+东西均衡发展,才是城市更新的深层次意义所在。
后海焕新
青岛城市更新“主轴”,新时代新课题致新未来
在新一轮城市更新计划中,青岛城市建设做出了战略性调整,从东西向到南北向,从四面出击到环湾为心,以环胶州湾为主线,以后海岸线为主轴,后海岸线的更新迭变成为未来十年的城市主旋律。作为城市更新的重要一环,重点低效片区开发建设三年攻坚行动重点片区中,就有近半位于胶州湾东岸的后海沿线,邮轮港区、老四方工业区、北客站及周边、楼山区域均在其中。后海岸线的打造一方面当然要对位前海,一方面也大可对标一下雄安新区的打造。从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和高质量发展,到地上、地下和云上三大空间的协调,学习雄安好榜样。“以世界眼光起笔,以时代标杆落笔”,打造高质量发展的“未来之岸”、“样板之海”。当下2023新一轮城市更新已加快速度,此轮后海岸线的更新进一步成为重中之重,邮轮母港区、RCEP先行试验基地、欢乐滨海城、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区、跨国公司区域总部集聚区、北客站西片区(智慧湾)、胶州湾科创新区(楼山片区)均是重点更新区域。其中,最引人瞩目的当属胶州湾东岸“湾心”位置的几个“量级型”产城项目——集RCEP轨道交通人工智能大厦、RCEP智慧商务酒店、RCEP游艇会于一体的“云上观海”项目,集RCEP领事馆区、跨国贸易商务中心、跨境贸易创新中心于一体的“跨国区域总部集聚区”项目,以及集半岛科创综合体、未来创智湾区、文体综合中心、滨海风情街区于一体的“青铁智慧湾”项目,眼下都已经成为都是这条新岸线上的“顶流级”明星项目。
而这些项目背后的华润集团、绿地集团、青岛地铁集团、中信泰富等央企、国企力量,是后海岸线的复兴必不可少的力量。其中,青岛地铁显然已成为区域的主导力量,从地下到地上,从建地铁到建城市,从在建的地铁5号线(经欢乐滨海城)到已开通的3号线、1号线、8号线(在北站枢纽汇聚),从云上观海项目到智慧湾项目,俨然已成为后海岸线城市更新的中流砥柱。
青岛地铁,一方面通过轨道交通将后海岸线融入大青岛地铁轨道交通网络,又通过建设规模性产城融合类项目,极大提升片区的产业环境和城市面貌。正在开发的云上观海项目,一方面紧邻地铁5号线瑞昌路站(建设中),一方面又通过航海运动中心、文化体育中心、青岛大学附属滨海实验学校、皇冠假日酒店系列配套赋能城市升级,将极大地改善欢乐滨海城乃至后海岸线的面貌。
老市北新经贸,老四方新滨海,老沧口新科创——在青岛地铁等国家力量的赋能之下,青岛的第三条岸未来可期。
场景建设
以建一条海岸线的视角建设后海
青岛第三条岸的规划建设必然不是市北、李沧的各自为战,而应是从海岸线到天际线的协同发展。无论沿湾自然文旅层面,沿岸新兴科创产业开发、内部老工业遗迹更新乃至交通功能的调整升级,都应该是一盘棋。对标前海的得与失,打造湾海自然之岸、繁华丰盛之岸、新兴产业之岸、建筑博览之岸、工业遗迹之岸、内海生活之岸,构建后海“新岸线”的新场景、新生态、新气象。用建一条海岸线的思维,来思量和要求后海的城市更新,以建一条全新完整的海岸线的视角,来审视、规划、要求未来五到十年后海岸线的建设开发,不以一城一地思量。后海不是几个楼盘的概念,也不是几个产业集聚区的概念,而是上升到一个新的海岸线建设布局的概念,打造新一代建筑之岸、产业之岸、文旅之岸、生活之岸。
落位到建筑景观上,建设的不是几个建筑组团,而应考量的是整个后海岸线,在胶州湾东岸岸线和崂山西麓山线之间,建设一个全新的建筑天际线。从邮轮港区到滨海新区,从北客站片区到胶州湾科创新区,其中位于沿海一线的慧湾、欢乐滨海城、白泥地——胶州湾科创新区启动区更是因紧邻海岸线,也紧靠跨海大桥入城处而至关重要。
后海岸线的第一界面,必然是产业界面,而非住宅界面,因此后海岸线的产业布局和协同至关重要。从跨海大桥方向来看,当下后海岸线的第一视角基本以绿地海德公园、越秀星汇蓝湾等住宅类建筑为主“最显眼”,这显然不是未来后海天际线的主视觉。而当下比较热门的位于胶州湾东岸湾心位置的“云上观海”项目则是一个相对优秀的案例,一方面用产业界面作为海上第一排的界面,无论面向胶州湾的西面还是面向滨海大道的南面,都很好地兼顾了后海天际线;另一方面,更难能可贵的是,其高端住宅部分也采用玻璃幕墙为主的建筑立面,以一种“类公建”的面貌与产业界面相呼应,进一步强化了区域的繁华感、产业感。而其中的青岛航海运动中心、文化体育中心、星级酒店和人工智能大厦多个产业载体,更是极大地丰富了片区的海岸线和天际线。
相信不久的将来,随着RCEP先行试验基地、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区、跨国公司区域总部集聚区、绿地海外滩、青铁智慧湾、北客站片区、胶州湾科创新区启动区等一系列产业、商业、办公楼宇的崛起,一条新的以产业办公为主体的临海建筑界面,将在胶州湾的东岸熠熠生辉。
可以想象,未来从西部、内陆方向进入青岛,人们可以在跨海大桥、环湾大道、胶济铁路上欣赏后海建筑天际线和后海灯光秀的情景。相信在市北区与李沧区乃至城阳区的联动之下,在青岛市城建部门的全盘统筹之下,一个青岛的“第三条岸”,一条新的后海建筑天际线,将让世界重新认识山海青岛的现代与时尚、魅力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