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颉满斌 通讯员 冯作文
【资料图】
近日,记者获悉,兰州石化研发的高端聚丙烯医用料RP260今年前4个月产量达到4.48万吨,同比增加104.4%,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为企业带来了可观效益。
兰州石化作为我国西部重要的炼油化工产品生产基地,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和科技强企发展战略,广泛开展技术攻关、加快新材料新产品开发、加强成果转化、促进炼化生产技术升级换代,在新时代书写了科技自立自强的新答卷。
一线技术和操作人员在炼油装置现场开展科技攻关。冯作文 摄
“创新+技术” 攻克生产瓶颈制约
兰州石化利用“创新+技术”模式,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和科技强企发展战略,通过精心统筹、精准施策、精益运行,实现了科技资源、资金、人才一体化管理,为企业创新创效创造了有利条件。
通过组织专家团队、技术人员,围绕生产难题和装置瓶颈,大力开展技术攻关,破解生产瓶颈,提升生产效率。通过集智攻关,“干气制乙苯装置和苯乙烯装置精益运行优化攻关”“优化聚丙烯产品结构”等攻关项目取得重要进展。其中,干气制乙苯装置瓶颈制约缓解后,装置运行效率持续提升,每年增效7000余万元。兰州石化还成功攻克了高抗冲聚丙烯冲击强度散差、乙苯装置二甲苯含量高、全密度聚乙烯装置粉料结片等技术难题,提高了产品质量,增强了市场竞争力。公司组织技术人员应用FCC-SIM软件建成22套催化装置模型,开展70余次模拟优化计算,为催化剂销售提供技术支持;高质量完成碳四碳五资源综合利用方案,为乙烯产业链的发展奠定基础。
“创新+品牌” 打造特色产品集群
为了全面提升企业创新创效能力,兰州石化本着“创新+品牌”的模式,以“高精尖特专”为导向,加快新产品开发,打造了合成树脂、合成橡胶、催化剂三个具有优势地位的特色产品集群。在合成树脂业务领域,锂电池隔膜料LB03F、地暖管材料ACP4731B等新产品实现首次工业生产, mPE1018实现首次工业生产,创造了国内生产规模最大装置生产茂金属聚乙烯的纪录。
合成橡胶业务坚持对标国际先进,完成了耐低温NBR1906、耐油耐低温均衡型NBR2805G、高端发泡用NBR2808、高回弹性NBR3306G、高端耐磨XNBR3304等多个丁腈橡胶新产品首次工业开发,各项性能全部达到指标要求,形成新的需求增量,快速推动丁腈橡胶系列化、特色化发展。
催化裂化催化剂强化新技术应用,完成了多产丙烯催化剂LIP-500、多产丙烯助剂LSP-A剂等9个新产品工业生产,进一步丰富了产品系列。完成超高分子量聚乙烯产品的首次试生产,生产的LU0350、LU1500、LU2600三种牌号产品质量达到行业标准。采用“三釜串联”方式生产,完成透析桶中空吹塑新产品L5203B首次工业化生产,整个过程总体平稳受控,共生产合格品249吨,达到预期目标。
“创新+平台” 着力丰富创新载体
兰州石化构建“创新+平台”模式,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广泛搭建平台,为科技创新持续注入新活力新动能。
建立“两横三纵”的科技创新体系,横向对外与知名高校、科研院所、龙头企业等创新联合体单位结盟共建,形成优势互补、灵活高效、互利共赢的多元化开放合作模式;对内与专业管理部门、研究单位等互联互通,形成集成众智、锻造长板、补齐短板的一体化高效推进模式。纵向在公司党委领导下,由公司总工程师统筹抓总,首席专家进行技术指导,科技创新专家发挥高端智库作用,带动二级单位总工程师、一级、二级、三级工程师,围绕企业生产经营破解瓶颈制约、开展技术交流、促进成果转化、培养技术人才。
公司牵头组建了甘肃省化工新材料创新联合体,联合19家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形成“六个共融”新型创新合作组织,聚焦化工新材料方向,开展技术应用研究,推进4个科技专项落实落地。
同时,兰州石化成立了科协,统筹推进技术领衔、技能专家、劳模创新“三类工作室”一体化建设,构建出“1+1+3”运行机制,与17家技术领衔工作室签订任务书,为技术人员、技能人员和劳模工匠创新创效搭建了舞台。
此外,该公司围绕重大专项,先后与浙江大学、天津大学等知名高校和石油化工领域院士开展技术交流,签订11份导师带徒协议,着力培养可堪重用、能担大任的优秀技术人才,技术领衔工作室的5名成员成长为“中国石油青年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