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4月25日晚,青年作家苏更生走进人民文学出版社直播间,为读者带来新书《女人的秘密生活》创作分享,并与作家笛安、淡豹一起展开文学对谈。当晚,人文社官方视频号直播观看量达到十万余次,评论如潮,反响热烈。
作家苏更生现居北京,曾出版短篇小说集《猫可以作证》,散文集《亲爱的,去生活》,长篇小说《向着明亮那方》,作品深受广大青年读者喜爱。《女人的秘密生活》是她首发于《当代》杂志的长篇小说,关注伴着新世纪的到来而长大成人的“新都市女性”,主人公是父亲去世后才相认的三姐妹,因为过早领受了别离,她们学会掩藏心中的秘密,钻进冷漠或精明的盔甲,奔走在大都市上海的楼宇街巷间。一段被迫共居同一屋檐下的生活,让内心渴望亲情但又不懂得如何相处的她们,重新理解了珍惜和选择。作者苏更生凭借此作荣获《当代》文学拉力赛2022年度青年作家。
长篇小说《女人的秘密生活》单行本2023年4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出版后受到各方好评。媒体人、作家李海鹏谈到,这本小说中的一个明亮的信念是,年轻女性可以成为创造者。即便在各自的小世界里孤军奋战,在不同的内心里经历沧桑,她们依旧在小说刚开始时就创造了一个家,又渐渐把它变成了让她们成为彼此的光源的微型女性社群。她们创造了希望也创造了新的自我。媒体人六神磊磊评价,《女人的秘密生活》像针脚细密的织物,可以一寸一寸地看。看这本书每每惊讶:啊,原来她们是这样想的!这里面的世界不冷也不热,不针对也不刻意讨好你。它不是悬浮于空中,而是踏踏实实地矗立于此,仿佛她们就是都市里,那些在你身边却被你忽略了的旁人的日子。作者给人的感觉是在极度的精明甚至刻薄里透着一种包容,有一种我都懂所以我理解的味道。
评论家徐刚认为,这本书中阐释了在女性自立自强的幻象被无情的现实戳破之后,面对美丽却无比残酷的城市,重做一个普通人,重寻家庭的温暖、亲情和爱,终究被认为是我们每个人长久相处的理想原则,抑或是对这无尽算计的城市的有力反驳。评论家行超认为,作家苏更生以最大的善意与温情构建起属于女性的情感共同体,更是一个充满爱的乌托邦。如同小说所展示的,在现代都市中,爱与和解可以冲淡现实的残酷,也是无数都市女性重塑自我的精神通道。虽然小说内容上涉及不少重要的现实话题,但是作家显然并不追求对人性、对城市生活等的批判,而是极力呈现出一种简单而朴素的美好,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这样的美好已经无限接近于一则珍贵而纯净的现代童话。
25日晚间举办的新书首发活动以“‘爱’连接了我们纵横交错的世界”为主题。在直播活动中,作家笛安表示,这部作品中呈现出截然不同的三个人同住一屋檐下,必须要学会慢慢相处。故事中像大姐这样的人,在很多人的生活里都会遇到,她想嫁给有钱人,并为此付出很多努力,作者苏更生把这个形象写得非常可爱,她的很多行为,包括她的小算计都很有趣;二姐则是另一类典型的当代都市女性,只身漂在上海,非常独立,只是想奋斗;而小妹妹因身患抑郁症,最多时间花在睡觉,之后起来做饭,她的生活在某种情况下是被停滞的,被悬置在那里,这个人物令人喜爱是因为她在两个姐姐之间起到一个润滑剂的作用,小说看似对其着墨比较少,但她其实是一个旁观者,是中立的状态。这样三个人放在一起,小说的戏剧性和张力自然而然就出现了。对于不少生活在当代都市的年轻人而言,建立亲密关系——不管是以爱情的名义,还是陪伴的名义——变成越来越困难的事情,他们宁愿选择一人世界。但苏更生这本小说恰恰反其道而行之,让三位主人公最终建立起了一种独特的亲密关系。
作家淡豹认为,《女人的秘密生活》这部作品讲述的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爱”,而是人对于家的渴望,或者人对建立亲密关系的追求。尤其在当下,人们似乎越来越把照顾当做一种负担,把要付出的情感劳动当成要耗费巨大精力体力、耗费情绪的事情,所以“情绪价值”这个词变得很流行。也因此,好像人们越来越觉得需要很巨大的爱才能够相互照顾,而这本书反过来告诉我们,人可以在相互照顾中产生爱,这种连接并不需要接受生理上的血脉相连,也不需要先产生感情之后才能有相互照顾,而是从每天亲密的行为里产生连接。现在都市年轻人群对爱情有各种各样的恐惧,可能在进入关系之前,先考虑自己是否受到足够多的保护。小说里女主人公一开始也都把爱情和婚姻分得很清楚,这其实也是用观念来指导自己的生活。但这部小说的真正力量在于,你会看到人的感情和行动是在反叛这些抽象观念的。
作者苏更生
本书作者苏更生在活动中介绍,她想写一个与众不同的关于女性情谊的故事,想探索家的意义到底是什么,以及当代女性到底能够创建什么样的家。小说主人公是同父异母的关系,最终三个从小没有父亲陪伴的“东亚孤女”构建起一个家庭,这个故事里面有友谊,也有亲情。当下面临婚姻和事业,人们越来越感受到一种不确定性,也都很想要一个确定的答案或结果,包括她自己也是。苏更生表示,她其实也没有找到答案,但她想创造的是一种可能性,在婚姻之外、事业之外,我们的人生还有其它的自由吗?有其它的可能性吗?这正是她想通过这部小说了解和探寻的。
南都记者 黄茜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