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中国日报4月11日电(记者 赵磊)患者,期待自己的病情信息能被更多专家关注,获得更好的治疗方案;医疗科研单位,希望能获取更多的病例数据,从而不断推进医疗技术进步和新药研发;监管部门,希望医疗机构的每一步动作都规范、有序,监管时有迹可循。还有最重要的,患者的个人隐私、医疗单位的核心数据必须安全,不可泄露。
要实现数据高质量流转共享,又要确保隐私安全。两者兼得能否实现?记者日前获悉,一项能实现医疗数据安全流转共享的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已于日前正式启动。它基于我国首个自主可控的区块链软硬件技术体系“长安链”,融合了高性能隐私计算技术,开展跨地区、跨机构、跨平台的医疗数据安全共享,已经覆盖北京、广州等5个大城市上千万名患者的PB级海量数据,全面破解医疗健康领域的数据“孤岛”难题,促进民生健康保障和医疗产业发展。
据悉,该项目由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中山大学、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北京微芯区块链与边缘计算研究院等10家单位共同开展研发,建设基于“长安链”技术的信息平台,推动医疗健康数据在确保隐私保护的前提下,标准化、要素化安全流转,挖掘更大的医药产业价值。
微芯研究院“长安链”解决方案部负责人介绍,长期以来,我国的医疗数据分散在医院、医疗科研机构、卫生管理部门,加上医疗数据的隐私敏感性极强,存在监管难、协作难、开发利用难等诸多难题。
“长安链”作为我国首个自主研发的区块链底层技术体系,具备全自主、高性能、强隐私、广协作等优势,可以有效破解上述难题。“它高性能融合了隐私计算技术,为医疗健康数据共享提供了新模式——数据可以放心流转,充分利用,而核心隐私信息‘可用不可见’。这就极大释放了数据在推进医疗科技进步、医药产业发展方面的价值。”
在北京大学医学部的多位临床专家看来,这种安全共享对患者无疑是福音。在融合了隐私计算的“长安链”加持下,患者如果需要分级诊疗、异地就医,他的病历数据通过“长安链”上的智能合约配置,可以轻松实现跨医院精准共享。因为通过隐私计算,只保留了就诊需要的内容,避免了粗放“一刀切”传递病历带来的健康隐私泄露风险。
同时,在医疗科研协作、医疗产业交叉发展方面,“长安链”可以帮助生物样本数据、电子病历信息实现跨科室、跨医院汇聚,将企业与医院间的合作方式由传统的“一对一”升级为“多对多”,实现研发效率的跃升。
来源:中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