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真假,“脑科学+AI”的关键词就足以让资本市场为之一震。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日前,BrainAurora Medical Technology Limite(下称“脑动极光”)向港交所递交IPO申请。
脑动极光的核心产品“脑功能信息管理平台软件系统”结合“脑科学+AI”的技术,可用于测评和干预各类疾病所导致的认知障碍。
通俗理解,该产品就是为认知障碍患者提供具备大数据支持的动态训练题库,以便于医疗机构为这类患者提供更为精准的评估训练。
尽管脑动极光的“脑功能信息管理平台软件系统”已进入国内30个省份的医保报销目录,但业绩规模仍相对有限。
2021年、2022年收入分别为0.02亿元、0.11亿元,同期归母净亏损仍可达到6.98亿元、5.02亿元。
商业化能力仍然是摆在脑动极光面前的难题。
认知障碍“题库”
血管性、神经退行性以及儿童发育缺陷等疾病诱发的认知障碍症一直都缺乏必要的药物治疗,心理干预评估是主流的治疗方式之一。
但过去的心理干预方式由于数据有限,难以及时根据患者的认知水平做出动态调整。
“普通的心理学训练任务一般都是事先就设计好了,有时候不可能随时去检测患者的水平到底到了哪个程度,以此更新训练任务。”四川一位心理学研究人员对信风(ID:TradeWind01)表示。
认知障碍疾病的患病人数并不少。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由血管性、神经退行性、精神、儿童发育缺陷疾病引起的认知障碍患病人数分别为4.47亿人、1.54亿人、3.46亿人和7.58亿人。
脑动极光所推出的“脑功能信息管理平台软件系统”结合了脑科学和AI的技术,为认知障碍患者提供动态测评和干预服务。
“当应用于我们的干预产品时,我们基于AI的任务推荐系统使用从患者处收集的信息,包括他们的历史训练表现得分以及在不同难度的先前训练任务中的表现细节,来动态调整训练课程的内容,以实现个性化干预。”脑动极光表示,“任务推荐系统通过从我们的300多个训练模块库中选择数百万个可能的模块组合实现干预,以设计最佳训练课程,激活适当的大脑区域,获得最佳治疗效果。”
通俗理解,数字疗法系统的实质就是“训练题库”。
“例如记忆力不好的人就会给他做记忆力训练的任务,第一章记10个点,然后第二章又记10个点,如此重复以后,随着训练的次数增多,记忆力水平可能就会提高。”前述心理学研究人员向信风(ID:TradeWind01)解释,“但是以往的认知干预的训练比较死板,数字疗法引入了大数据之后,内容、难度都可以结合患者本人的训练进程随时调整,更加灵活。”
目前脑动极光的“脑功能信息管理平台软件系统”已获批上市适应症涵盖血管性、失语症、阿尔茨海默病、抑郁症等8种疾病引发的认知障碍。
与此同时,脑动极光的在研项目还包括遗忘性轻度认知障碍、帕金森、焦虑症等各类适应症,均处于临床试验阶段,预计最早可于2025年实现商业化。
“我们是中国首家将脑科学与先进的人工智能(“AI”)技术相结合,开发出针对认知障碍的医疗级数字疗法产品的公司。”脑动极光表示,“我们的核心产品(脑功能信息管理平台软件系统)是中国首个获得监管批准的认知障碍数字疗法产品。”
目前来看,与认知障碍相关的数字疗法产品并不少。
信风(ID:TradeWind01)据药监局数据不完全统计,湖南善德医疗设备有限公司的“认知障碍康复评估训练系统”、杭州颐康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的“认知功能康复软件”、上海泰亿格康复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认知功能检测处理系统”等不少于44款产品均涉及认知障碍数字疗法。
纵使“脑科学+AI”等光环加身,但脑动极光的产品是否具备足够的行业门槛仍然是未解之谜。
科研的卖铲人
弗若斯特沙利文预计,2025年全球认知障碍数字疗法的市场规模将达到42亿美元,2030年将增至70亿美元。同期中国市场规模分别可达到2.68亿美元、13.11亿美元。
理想丰满,现实骨感。
从2020年6月商业化至今,脑动极光的收入规模仍相对有限,2021年、2022年分别为0.02亿元、0.11亿元,同期归母净亏损分别高达6.98亿元、5.02亿元。
按照使用场景分类,脑动极光的收入来源分成医院认知评估及干预、院外认知训练和研究项目三大板块。
所谓医院认知评估及干预就是脑动极光在医院提供认知测评及干预服务,使医院能够利用系统对其认知障碍患者进行测评及干预。
截至2023年8月,脑动极光的产品已进入中国30个省份的医保报销目录。
“我们从医院获得收入,医院根据患者的在院使用情况和省级医保报销目录确定的价格向我们支付费用。”脑动极光表示。
尽管已顺利跻身医保目录,但脑动极光在医院的销售情况并不乐观。2022年“医院认知评估及干预”仅创收0.04亿元,占比为36.10%。
相比之下,为大学、科研机构及医院等提供系统、技术和运营服务撑起了收入的半壁江山。
2022年,脑动极光的“研究项目”收入已达到0.06亿元,占比已达到53.10%。
脑动极光认为“研究项目”的业务可以提升市场对其产品的认知。
“我们相信,通过促进客户的研究项目并与客户的医疗专业人士密切合作,我们可以提高在医疗界的声誉,让专业人士了解采用我们的系统对各种认知障碍进行测评及干预的脾益,并普遍提高全国医院及医疗专业人士对我们系统的接受程度。”脑动极光表示。
与此同时,脑动极光还在积极推动销售,2021年、2022年销售分销开支分别为0.11亿元、0.12亿元。
在IPO募投项目中,脑动极光计划将一部分资金用于扩大销售及分销团队,举办更多认知障碍数字疗法的学术会议等活动,以提高医院对其系统的认知程度。
对于脑动极光来说,IPO迫在眉睫。
今年第1季度,脑动极光的收入和归母净亏损分别为0.11亿元、0.95亿元。但截至今年3月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仅为0.60亿元。
“没钱要融资了”是今年以来多家以18A标准递表港交所企业的常态。例如生物制药公司Sunho Biologics,Inc.2023年1季度净亏损为0.15亿元,同期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仅为17.50万元。
与众多18A公司相比,拥有已上市可销售产品仍然是脑动极光的重要优势,只是有限的业绩规模下,商业化能力如何印证仍是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