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市场流传“京东意向全资收购永辉”的消息,京东与永辉于今日则对该传闻做了否认的回应。《商业观察家》求证永辉等相关人士,也得到了“没有相关事宜”的回复。
关于事件真实性,一般来讲,涉及到上市公司的并购事件,即便是真实的,在公告未发布时,在事件的早期阶段,相关公司的官方回复肯定都是以否认为主要表述。
(资料图)
具体来讲,“京东意向并购永辉”本身有它的合理性,但说它不合理也不合理。因为这里面涉及到股价、利益分配、产业协同、股东追求等等复杂因素。
有市场人士对《商业观察家》称,京东意向收购永辉是“假消息”。但也有市场人士对《商业观察家》表示,关于并购,双方肯定也有接洽过,不管是正式还是非正式,深入还是浅谈还是随口一说。
“一个持股超过13%的重要股东(京东)不应该每年与永辉接触几次吗?”
01 价格
京东能否收购永辉,或者判断可行性及消息真假,价格因素肯定是首要考虑因素,股价会直接影响事件进展。
有对收购持怀疑态度的市场人士对《商业观察家》称:“永辉凭什么卖,你以为永辉现在的市值(329亿),它的几大股东会愿意卖?以现在的市值来收购永辉属于‘想得美’。”
另有相信京东与永辉有过接洽的市场人士则对《商业观察家》表示:“我个人估计以永辉现在这个价格不太可能谈成任何股权交易,除非京东直接去二级市场购买永辉股份。”
“目前,永辉的市值比较低,2015年京东入股永辉与2018年腾讯入股永辉的价格分别是5块多一股和8块多一股,但当下永辉的股价才3.6块多一股,因此,永辉的股东以这个价格出售的可能性应该不大。但从京东角度来说,永辉这个股价不管从哪个角度,京东买的话还是比较合算的。”
根据永辉2023年一季报,永辉的股东结构是:牛奶公司(香港怡和旗下公司)持股永辉21.08%,永辉创始人张轩松张轩宁兄弟合计持股16.92%,京东持股13.38%,腾讯持股5.27%。
假使京东力图从二级市场“获取”永辉控股权,牛奶公司的选择就比较关键。
有市场人士对《商业观察家》称:“牛奶公司不会站京东,京东持有永辉股份13%多,离牛奶公司的21.08%持股还比较远。”
02 需求
判断“京东意向收购永辉”真假及可行性,也要看传言中的买卖双方,有没有购买或出售的需求。
接受《商业观察家》访问的绝大部分市场人士认为,永辉创始人张轩松张轩宁兄弟,至少现阶段是不会出售永辉的,可能性不大。
从业务的发展需求来看,永辉现在的重心是发展前置仓到家业务,将门店改造为前置仓发展到家业务,以及数字化转型。
做前置仓业务则需要大量的资金与庞大的流量,包括铺前置仓网络、拉新成本、数字化的基础设施等。
永辉的优势在于其拥有千家左右的门店数,开店能力也很强。在福州、重庆等城市其拥有一定的市场覆盖密度(但在全国范围内,永辉还没有形成福州、重庆这样城市的门店布局密度)。因此,永辉的前置仓改造有规模优势,数字化改造等成本可以有大量门店分摊,复制速度也可以相对更快速推开。不过,这个“过程”依然会是一笔大开销,只是永辉的成本可能会比其他实体零售商相对低一些。
以永辉前置仓改造的试点城市,也是永辉的总部和大本营——福州市场来看,一些市场人士预计,永辉福州的前置仓到家业务发展(福州开了47个大型标准前置仓),“在2023年第二季度带来的亏损额肯定超过1个亿。因此,从福州再往全国复制,如果是想短期内一下铺开,投入会很大。”
“二季度,永辉集中搞了100多个大前置仓,也造成线上亏损扩大(第二季度,永辉扣非净利预亏5.17亿),这160个大仓,在三四季度到家旺季市场表现会怎么样,将可能决定永辉未来的高度了。目前来看,到家前置仓现在的玩家已经很少了。”
前置仓如果要铺开全国一二线城市,包括开仓拉新成本等,一些市场人士测算下来,起码需要几百亿。
因此,从永辉的需求来说,它需要大量的流量与资金。
京东能不能满足永辉的需求呢?
相对实体零售商来讲,京东的流量与资金能力都是最强的,能一定程度满足实体零售商的数字化转型需求。京东线上业务与线下零售结合,也助于开拓增量,并产生更好的规模效应。
但相对于中国的7大电商平台来讲(阿里、微信、美团、拼多多、抖音、快手),京东的流量与资金能力表现则一般。
京东的流量水平处于7大电商平台中垫底,或倒数第二位置。资金能力,主要是从融资能力来看,京东(京东集团+京东物流+京东健康)当下的市值水平处于中国7大电商平台中的倒数第二。
03 包袱还是价值
以上是永辉业务的可能需求,那么,如果“京东意向收购永辉”,京东的需求又是什么?
这个问题的核心,其实是线下资产到底有没有价值,线下门店是“包袱”还是“价值”的问题。
如果你判定线下门店资产是“包袱”,那做收购毫无意义,相反则将很有价值。
从目前情况来看,门店依然有价值,尤其在线上平台增长空间日趋稀薄,以及在生鲜品类市场上,线下门店的价值仍难以取代。
因为即便消费者再宅,你也没有办法让消费者不出门。
还因为即便随着订单量激增为电商平台带来了规模成本及效率优势,你也没办法让消费者放弃体验实物及“烟火气”的爱好。
最后因为线上的流量是快速变化的,10年前阿里称霸流量届,10年后则是抖音。而线下门店依然还是相对稳定。(即便不进店,门店周边的生活居住及流动人群还在)
具体到商品品类,在生鲜等本地化、短保非标易损品类市场,线上平台也缺乏规模导入的基础,包括冷链基础设施、前置仓网络(门店改造为前置仓)、昂贵的拉新与履约成本,以及要规模发展,所必须要做的大量的生鲜加工化、标准化投入,以及支撑这样投入所需要的庞大订单量基础。
因此,在生鲜品类市场,出于本地化的短保易损消费特征,出于对订单量的追求,做生鲜品类一定是线上线下多业态组合,单一业态很难通吃市场。
京东如果要做生鲜,要在线上增量空间日趋稀薄的当下挖掘增长空间,也必然会往线下走。
那么,它对永辉有没有需求?
京东可能需要线下门店网络来更快速做到家业务(把现成的门店改造为前置仓,店仓合一复制更快更节省,做单纯前置仓业务短期内很难一下铺开),因为京东自己做的七鲜业务,无法实现这点。
一是短期内做不到全国覆盖,包括开出上千家门店网络所需要的几百亿投入,及每开一家店所需的团队训练与磨合。因此,如果当收购变得相对更便宜与更节省时间时,那还不如收购,自己开店不如买你的店。
二是,目前的商超市场,如果缺乏集中度和门店布局密度,生存很艰难,“孤儿寡母”型门店在当下市场环境下,普遍面临销售下降20%-30%,亏损严重的问题。因此,如果你做不到密度覆盖,也将可能被挤出市场。
京东可能也需要不断拉升生鲜供应链效率,包括建立中小商家网络与实现规模基础。
供应商网络一向都是零售企业的“核心资产”,让出“商家网络”,将有可能会增加竞争。同时,让实体零售商的中小生鲜商家“上线”,谁来品控,谁又来承担非标生鲜的食品安全责任。
所以,过去所进行的所谓的供应链战略合作往往都是不稳固的,难以全心全意与完全信任,真正能在供应链层面实现“融合”的,基本都是通过收购方式来实现。
规模则是供应链效率提升的基础,尤其是生鲜加工业务。因为任何效率的提升都离不开规模基础。没有规模,再好的模式也可能成为“空谈”。
本文来源:商业观察家,原文标题:《京东有没有收购永辉的需求?》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