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上午,第九届“青岛·中国财富论坛”正式开幕。本届论坛以“新变局 新财富 新动能”为主题。
论坛现场,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蔡昉在发表演讲时表示,现在最需要的就是要刺激居民的消费,要用所有合理合法合规、合经济理论规律的渠道,把钱发到居民的腰包里。
消费成为常态化的制约经济的阻碍
中国经济已经在逐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逐渐转向以消费需求为主要拉动力的模式上。三年的疫情在一定程度上,使原来正在改变的经济发展方式的路径,出现一些颠簸。特别是居民收入受到了伤害,也对消费产生了负面影响,家庭的预算曲线得不到恢复,由此影响经济复苏。
(相关资料图)
疫情之后,宏观经济呈现什么特点?应该如何理解?
蔡昉表示,当下中国经济遇到了新常态,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是需求侧的新常态,也就是需求侧因素,特别是消费成为常态化的制约经济的阻碍。蔡昉表示,过去说新常态,主要是供给侧的新常态,现在需求侧因素、消费因素越来越重要。这里提供两个跨国数据揭示的规律。第一,随着人口老龄化,特别是老年人口超过14%以后,居民消费支出占GDP比重开始有下降的趋势。中国2021年的老龄化率就超过14%,因此或许国内有进入这个新轨道的可能性。第二,总储蓄超过总投资的比例有逐渐上升的趋势,特别是在老龄化提高以后,趋势更加明显,这也就是国际宏观经济学界讨论的所谓的长期停滞,它最典型的一个特征是低利率、低通胀率、低增长、高负债率。
“中国不会走典型的长期停滞,但会不会出现其中的一些特征?低利率有没有可能成为一种常态?当然,高负债率现在已经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所以这是一个新常态。”蔡昉说道。
第二个新常态,是可能未来我们中国的自然失业率会更高,会上一个台阶。目前5月份失业率已经降到5.2%,接近于回归常规,但青年、农民工失业率仍然高企。
“意味着有没有未来自然失业率就是偏高的?这种状态会使收入受到影响,因为失业率偏高,就有更多人在那里等待就业。同时,非正规就业的比重会提高,劳动者的权益和收入增长的可能性以及社会保障的覆盖水平,都会有所增加。”蔡昉表示。
第三个新常态是居民的微观行为有可能进入新常态。蔡昉称,未来在经济增长有所下降的情况下,有可能遭遇几个效应:第一是收入效应,在保持居民可支配收入和经济增长保持同步的情况下,居民收入增长可能比以前预想的要低一个层次。第二是城镇化效应,未来要挖掘新市民的消费潜力,而要做到这一点,要保障他们的基本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第三是结构性效应,未来人口总量已经在负增长,经济增长也在减速,因此以后无论是把劳动力从农业转移出来,还是把低收入者变成中等收入群体等,都需要依靠调整结构进行。
户籍制度可以立竿见影、真金白银地刺激消费
短期遭遇的困难和长期的经济发展新常态叠加,应该如何做?
蔡昉认为,现在最需要的就是刺激居民消费,要用所有合理合法合规、合经济理论规律的渠道,把钱发到居民的腰包里。
他指出,首先基于目前面临的新常态,宏观经济政策应该有新手段、新对象,刺激对象要从投资转向消费,这样可以更加直接对应现实的经济堵点和短板。与此同时,针对居民的消费进行刺激,可以产生更大的乘数效应。除此之外,也可以实现短期和长期目标的统一,措施的兼容,可以减少后遗症。
其次,户籍制度可以立竿见影、真金白银地刺激消费。蔡昉表示,国内外的研究都表明,因为他没有公共服务,没有社会保障,因此他有后顾之忧,要存钱,因此他的消费意愿被压低了,这个幅度大家认为是23%。这也就意味着,如果能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就可以提高接近30%的消费,而且是在没有收入增长的情况下。因此,户籍制度改革可以把目前已经进城的1.8亿农民工消费意愿释放出来,粗略推算,总额大概是在万亿级。
再次,要借此机会,切实阻断农村的返贫通路。这个通路是存在的,中央要求不能发生规模性返贫。现在可以用这个目标把钱发出去,能够真正确保这些人不返贫,就是对宏观经济作出的重大贡献。
最后,蔡昉表示,应该借这个时间,提高老龄化相关的社会保障水平。数据显示,2022年—2035年期间,老年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的比例是增长最快的十几年,这意味着养老金的支付会产生巨大的困难,照料老年人的能力也面临巨大的挑战,恰恰这个时候,其实是给了一个大规模的支出去提高保障能力的机会,这个机会既是长期的制度建设,也可以起到短期经济刺激的效果。
本文来源:大河财立方,原标题:《蔡昉:户籍制度改革可将1.8亿农民工消费意愿释放出来》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