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阿根廷用人民币支付了10亿美元的国际债务。
据央视新闻,当地时间6月30日,据当地媒体报道,阿根廷已经使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和人民币结算的方式,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偿还了于当天到期的27亿美元外债。这是阿根廷首次使用人民币偿还外债。
【资料图】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言人科扎克当天宣布,27亿美元到期债务中,17亿美元以使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的方式支付,其余10亿美元以使用人民币结算的方式支付。
与此同时,阿根廷的人民币使用量已经创纪录。6月24日彭博报道称,阿根廷最大的交易所之一Mercado Abierto Electrónico的数据显示,人民币交易在阿根廷外汇市场的占比最近创下了28%的单日纪录新高,而5月这一比例最高为5%。
日前,阿根廷经济部贸易国务秘书马蒂亚斯·通博利尼宣布,今年4月和5月,阿根廷使用人民币结算的进口额价值27.21亿美元,达该国这两月总进口额的19%。
阿根廷“去美元化”进程正在加速。
500多家阿根廷企业要求使用人民币支付进口货款
据彭博社此前报道,美国家电巨头惠而浦公司因在阿根廷很难获得美元,加上近几个月生产已短暂停顿,公司考虑用人民币支付新工厂进口零部件的费用,以确保关键电子零部件的稳定供应。
惠而浦公司并不是孤例。
阿根廷工业生产用的中间品和资本货物严重依赖进口,眼前困境正促使相关企业将目光转向人民币。
根据阿根廷海关机构数据,已有500多家阿根廷公司要求用人民币支付进口货款,其中包括电子产品、汽车零部件和纺织品制造商,以及石油和矿业公司。
据阿根廷央行称,官员们还批准了相当于29亿美元的人民币进口付款额。6月份前10天,阿根廷外汇市场的人民币交易总额约为2.85亿美元,是5月份的两倍。
阿根廷的困境:物价飞涨、货币急剧贬值
阿根廷企业越来越多地使用人民币来进行外贸结算,这一趋势和阿根廷严峻的财政困境有分不开的关系。
去年8月,阿根廷就已经陷入“风暴”之中,面临物价飞涨、货币急剧贬值、社会动荡加剧和政府内部政治危机。
由于通胀持续升温,加上由于美联储持续加息,美元大幅升值,阿根廷比索面临巨大的贬值压力,阿根廷央行一度每天抛售美元阻止比索贬值。
近一年,情况并没有好很多。
路透社曾报道称,今年以来,受严重干旱打击,阿根廷经济作物玉米和大豆的出口受创,导致该国外汇储备大幅下降、通胀率涨高至109%,继而威胁到阿根廷的贸易支付和债务偿还能力。
过去12个月,阿根廷货币贬值了一半,在同期新兴市场中表现最差。阿根廷央行的美元储备处于2016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如果剔除掉货币互换额度、黄金和多边融资,其流动美元储备实际上处于负值。
分析:人民币代表一种快速、短期的解决方案
困境之下,阿根廷咨询公司C&T Asesores主管Maria Castiglioni表示,“唯一的选择就是从中国的货币互换额度中获取人民币”。
自2009年以来,中国和阿根廷一直保持双边互换协议,这被认为是在流动性危机期间加强外汇储备的一种保险政策。
彭博报道称,如今在阿根廷,人民币代表着一种快速、及时的解决方案,以保持装配线的运转,因为长期规划受到通胀飙升和政策变动的挑战。
正如惠而浦拉丁美洲总裁Juan Carlos Puente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我们正在努力研究如何利用这一新的流动渠道(即人民币),使我们能够继续进口原材料。”
但是对于企业而言,改变支付货币“并不容易”,Puente也承认这一点。
根据阿根廷海关机构的数据,如果惠而浦推进该计划,它将加入Miror和Newsan等阿根廷公司的行列,这些公司在5月至8月期间用人民币支付了价值6.3亿美元的进口商品,目前正排队购买人民币,因为阿根廷央行要求企业自己寻找融资渠道。
“去美元化”加速
值得注意的是,巴西、阿根廷等南美洲国家,已经开始了“去美元化”进程。
据报道,今年3月底,巴西政府表示,巴西已与中国达成协议,不再使用美元作为中间货币,而是以本币进行贸易。
早些时候的1月,巴西、阿根廷在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共同体(CELAC)峰会上宣布,两国正就建立“共同货币”展开准备工作,以减少对美元的依赖。
据环球时报报道,今年1月,阿根廷央行表示,阿根廷和中国已正式扩大货币互换协议,此举将强化阿根廷已有1300亿元人民币的外汇储备,并激活350亿元人民币可支配额度。
4月26日,阿根廷经济部长马萨宣布,阿根廷将停止使用美元来支付从中国进口的商品,转而使用人民币结算。
从“美国后院”拉美到“能源基地”非洲、中东,再到欧洲和亚太,越来越多的国家着手计划或已经实施“去美元化”方案,在跨境贸易和投资中加强本币结算。
国际清算银行(BIS)的数据显示,2022年人民币交易量占比由2019年的4%提升至7%,成为仅次于美元、欧元、日元和英镑的全球第五大交易货币。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球已有70多个央行或货币当局将人民币纳入外汇储备。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