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周四开始,美股似乎进入了“融涨”期(Melt-up),即投资者在不想错过股市上涨机会的羊群效应下蜂拥买入,导致资产价格突然持续上涨,而非基本面有所改善。
6月1日即6月首个交易日,由于市场大幅下调对美联储6月继续加息的预期,午盘后美股涨幅迅速扩大并不断刷新日高,最终标普500指数和纳指均涨1%且齐创九个半月最高,科技股更多的纳指100创去年4月初以来的近16个月最高。
6月2日本周五,美股延续大涨姿态。与经济周期密切相关的道指最高涨700点或涨超2%,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终于“久违地”领涨主要指数,标普大盘和纳指涨超1%,纳指盘中与纳指100一道均刷新去年4月以来的16个月高位。
(相关资料图)
而且周五美股涨势“均匀”,标普11个板块悉数上涨、广泛反弹,其中与经济相关的材料板块涨超3%领跑,工业和能源股涨超2.5%。而衡量未来30天标普大盘隐含波动率的“恐慌指数”VIX跌超6%至14.62,创2021年来最低,若收盘不足15将是2020年2月来首次跌破这一门槛。
也是周五,在成分股3M和卡特彼勒等工业龙头强势大涨8%的推动下,道指周内止跌转涨,美股盘初大涨前还曾周内累跌,接近收盘已经变为单周涨近2%。
标普500指数和纳指本周也累涨约2%,在AI热潮的助攻下,纳指还将创下2020年1月以来的首个六周连涨纪录。标普大盘则交投于2022年3月美联储开启本轮加息周期之时的平盘位附近,俨然忘记曾因加息陷入过熊市。
与此同时,市场避险情绪明显退潮。COMEX 6月黄金期货收跌超1%,美债价格跳水、收益率快速拉升,两年期美债收益率升超10个基点,美元指数也迅速转涨,兑日元创两周来最大单日涨幅。
各大类资产如此表现,其实也颇为令人费解。毕竟周五公布的美国5月非农就业是市场预期中值近两倍,就业市场迟迟不降温,且通胀一直高于2%的目标,已令与美联储会议挂钩的掉期合约,完全消化了7月FOMC加息25个基点的预期,即非农数据原本应被鹰派解读。
更何况,还有一种声音正在给炙手可热的AI大潮泼冷水。近期一脚踏入“万亿美元市值俱乐部”的英伟达有一家长期投资者宣布部分获利了结,理由是AI过热:“我们会加仓AI科技股吗?鉴于AI估值太高,我们越来越不那么确定……如果涨势继续,我们甚至会变得更加谨慎。”
在正常的市场环境中,上述新闻本应引发AI概念股出现一波异动,但结果确实英伟达仅下跌超1%,幅度并不算大,微软和谷歌等AI巨头追随大盘一同涨超1%。
有一种对于市场为何陷入融涨模式的解释是:风险资产飙升,是因为投资者对经济不景气的担忧结束,美国国会参议院投票批准了债务上限法案,即将交由总统签署生效,也排除了一大风险。
美股研投网站The Motley Fool指出:
“投资者在周五得到了他们想要的消息。美国经济似乎表现良好,承受住了更高利率的压力,迄今并未对劳动力市场造成重大破坏,主要市场基准指数在午盘大幅攀升,道指更是领跑。”
华尔街见闻市场文也提到,非农报告传递的信号并不一致,尽管新增就业远超预期,但失业率意外不降反升,创七个月新高和三年来最大环比升幅,平均时薪增长放缓,同比增速略低于预期:
“外加美国参议院继众议院之后也通过议案提高债务上限,债务违约风险解除,强劲的就业增长体现经济在货币紧缩打击下仍有韧性,得到双重支持的美股高开。”
金融博客Zerohedge则援引摩根大通市场情报策略师Andrew Tyler的说法称,“远超预期”的就业报告并没有影响到市场热情,即便加息可能性随后上升,这是因为市场反弹主要受到了期货交易员和散户的积极涌入的支持,技术位和仓位仍然是当下唯一重要的事情: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的期货柜台注意到,截至周四美东下午4点,E-迷你标普500指数期货(代码:ESM3)被净购买了约59亿美元,大部分购买发生在美股盘中。
当日,标普500指数中有73%的证券(即11个板块中有9个)收涨,显著高于年初至今的比例为45%。我们看到追踪市场动能的赢家和输家都增加了风险敞口。”
摩根大通现金交易员Matt Reiner也称,从周四下午开始,美股个股的空头回补速度在加快,对冲需求也在上升,个股因大涨而暂时触发熔断的幅度限制在上移:
“就算表现不佳的核心个股也被大量购买,防御型板块也迎来新的长期需求。资金流动正在向市场边缘转移,这一切都导致了对股价表现的追逐。
我认为最值得注意的一点是,这个市场中目前没有人大规模抛售。有一些小幅出售确实存在,但基本没人做空,也绝对没有人斩断并退出大幅获利的仓位。”
不过,素来以毒舌著称的Zerohedge提醒到,市场目前的走势确实像是进入了融涨期,但当投资者突然意识到美国财政部马上将发行多少新债来补充现金消耗、进而吸纳走多大量的流动性时,也许情况就会发生逆转。
更何况,7月加息已被交易员视为“板上钉钉”,狂欢也许难以为继。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