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回报股东的方式之一,分红最为直接明了。
(资料图)
信风(ID:TradeWind01)以Wind行业作为口径,统计保健护理产品经销商、保健护理服务、保健护理设施、生命科学工具和服务、生物科技、西药、药品零售、医疗保健技术、医疗保健设备、医疗保健用品和中药共计11个行业的分红情况(以下合称“医疗健康业”)后发现:
2022年356家医疗健康企业参与分红,同期分红总额达到817.50亿元,同比增长18.34%。
其中迈瑞医疗(300760.SZ)、云南白药(000538.SZ)和药明康德(603259.SH)无疑是“豪气王”,三者分别以54.56亿元、27.12亿元和26.44亿元的分红金额位列前三位。
与之对应的是,这三家公司的基本面表现都颇为优异。迈瑞医疗、云南白药和药明康德2022年营业收入均超300亿元,同期归母净利润分别为80.02亿元、28.04亿元和50.97亿元,分别同比增长了20.07%、7.04%和72.91%。
盈利后分红回报股东并不稀奇,不过有公司在亏损状态下(未分配利润为正,满足分红条件)仍然坚持“割肉”分红。
信风(ID:TradeWind01)统计Wind数据发现,2022年乐心医疗(300562.SZ)、司太立(603520.SH)、天士力(600535.SH)、蓝帆医疗(002382.SZ)和步长制药(603858.SH)5家归母净利亏损企业参与分红。
其中,2022年已经是中药企业天士力坚持分红的第二十年。
虽然有企业已实现了盈利,但由于遭遇市场需求的大量萎缩而选择储备现金“过冬”。
信风(ID:TradeWind01)注意到,体外检测试剂企业硕世生物(688399.SH)、热景生物(688068.SH)虽然2022年归母净利润均已达到55.35亿元、18.28亿元,且同比增长率为94.96%、53.23%,但依旧选择“不分红”。
二者的理由均是市场需求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从2023年一季度大额亏损的情况也可以看到这两家公司未来确实存在较大的业绩压力。
但也有公司由于一直“买买买”进行业务扩充而选择不予分红,其中尤以通策医疗(600763.SH)最为“铁公鸡”。作为A股为数不多的口腔医疗企业,通策医疗截至2022年末累计可供分配利润达到9.16亿元。
但从2018年至今,通策医疗每年总有各种理由坚持“不分红”。
伴随着医疗健康业的蓬勃发展,未来或许会有更多企业选择分红。
分红头部
2022年A股医疗健康业分红热度不减。
信风(ID:TradeWind01)据Wind数据统计,2022年共有356家医疗健康企业参与分红,较2021年增加了13家;同期分红总额达到817.50亿元,同比增长了18.34%。
其中迈瑞医疗、云南白药和药明康德分红金额分别为54.56亿元、27.12亿元和26.44亿元,位列2022年医疗健康分红企业的前三名。
不过迈瑞医疗和云南白药的分红金额一直位居A股医疗健康业的前列。早在2021年,二者就分别位居第一名和第三名。
2022年,药明康德分红金额位居业内第三名,这是其近三年来首度跻身前三名。2021年其以15.29亿元的分红金额位列第七名,而2022年则上升了四个位次。
大手笔派息来自于盈利能力的支撑。
这三家公司的业绩表现都颇为吸睛。迈瑞医疗、云南白药和药明康德2022年营业收入分别为303.66亿元、364.88亿元和393.55亿元,增幅分别为20.17%、0.31%和71.84%,同期归母净利润分别为80.02亿元、28.04亿元和50.97亿元,同比增长了20.07%、7.04%和72.91%。
从这三家公司的分红金额在所在细分行业的占比也可一窥行业格局。
在云南白药为代表的中药板块,2022年云南白药的分红金额占比达到15.64%,其营业收入在行业中的比例为1成左右;在以迈瑞医疗为代表的59家参与分红的“医疗保健设备”企业中,2022年仅迈瑞医疗一家企业的分红金额行业占比达到47.18%,而同年其营业收入占该行业的比重亦超过2成。
“生命科学工具和服务”行业的龙头效应则更为明显。2022年药明康德分红金额占该行业的比例高达63.69%,而同期其营业收入在该行业的比例也达到了58.97%。
亏损“逆行者”
虽然分红的公司数量、金额都在增长,但医疗健康企业整体业绩出现了“增收不增利”的局面。
2022年A股500家医疗健康企业的营业总收入为2.50万亿元,同比增长了9.65%,同期归母净利润为1999.32亿元,下滑幅度为5.92%。
不仅如此,2022年102家医疗健康企业出现亏损,较2021年增加了32家。
但也有企业归母净利润负值状态下,仍然坚持分红“回馈股民”。Wind数据显示,2022年乐心医疗、司太立、天士力、蓝帆医疗和步长制药5家归母净利亏损的企业参与分红。
信风(ID:TradeWind01)注意到,这5家公司自上市伊始就开始分红。
其中天士力持续分红时间最久。2002年上市至2022年的20年间,天士力累计分红金额已经达到64.54亿元,分红率为40.45%。
就基本面来看,天士力、司太立和步长制药亏损的直接原因均是计提减值。
2022年,天士力超6成收入源自中药板块,创收55.57亿元,同比增长了9.38%。但由于投资I-Mab等多家药企的股票失利,给其带来11.04亿元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因此对净利润造成了较大的冲击,进而出现了上市以来的首度亏损。
原料药及制剂企业司太立、聚焦心血管疾病的中成药企步长制药亏损原因则均指向了投资企业的商誉减值。2022年,二者的资产减值损失分别达到1.25亿元、30.70亿元,同期归母净利润分别为-0.76亿元、-16.57亿元。
相比前3家公司在投资上的失利,蓝帆医疗和乐心医疗亏损原因指向了业务增长困境。
作为全球最大的PVC手套生产商,疫情期间蓝帆医疗的业绩增长飞快,2020年、2021年营业收入分别达到78.69亿元和81.09亿元。
但受到手套行业供给过剩的影响,蓝帆医疗2022年业绩开始腰斩,同期营业收入和归母净利润分别为49亿元、-3.72亿元,分别同比下滑了39.56%、132.22%。
其中2022年贡献近8成的健康防护产品仅创收37.87亿元,同比下滑了46.60%。
下一步如何走出产能过剩的阵痛期,成为了摆在蓝帆医疗面前的难题。
乐心医疗虽然所处的可穿戴医疗健康设备行业“一片光明”,但业绩表现却与行业的景气度出现了背离。2022年营业收入和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0.65亿元、-0.32亿元,分别同比下滑了41.51%、464.12%。
乐心医疗计划下一步组建国内自有品牌业务,寻求业绩增长点。
选择分红与否,基本面堪忧都给企业的市值带来更多挑战。
Wind数据显示,截至5月24日,天士力和步长制药的总市值分别为223.76亿元和235.14亿元,相较今年年初分别上涨了28.29%、0.14%;同期乐心医疗、蓝帆医疗的总市值分别为20.72亿元、78.25亿元,分别较今年年初蒸发了0.75亿元和3.32亿元。
为何一毛不拔
亏损企业坚持分红的另一面是,部分盈利表现亮眼的医疗健康企业不愿进行分红。
2022年一共有144家医疗健康企业并未进行分红,其中47家企业的归母净利润均为正值。
Wind数据显示,在前述47家已盈利的企业中,2022年归母净利润排名前三的企业分别是硕世生物、热景生物和通策医疗。
2022年,试剂检测商硕世生物营业收入、归母净利润分别为55.35亿元、18.28亿元,分别同比增长了94.96%、53.23%。
从硕世生物的表态来看,主因是疫情防控政策改变后或造成核酸检测行业产能过剩,未来发展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其需要维持足够的现金流“过冬”,或也是无奈之举。
“随着疫情消退,整个行业将面临产能迅速过剩、市场需求下降、竞争迅速加剧等问题。”硕世生物指出,“公司在研发、市场推广、公司运营等需要保持较大资金的持续投入,在本年度业绩巨大经营压力的背景之下,提高资金在‘后疫情时代’的使用效率,重点用于确保原有业务持续增长和培育新的收入增长点,保持公司经营的可持续发展。”
2023年一季度的业绩也在佐证这一说法,当期硕世生物的营业收入和归母净利润分别为0.94亿元、-0.19亿元,分别同比下滑了93.82%、103.08%。
截至5月24日,硕世生物的总市值仅为35.99亿元,较年初已蒸发了17.91亿元。
同处体外诊断行业,热景生物也存在相似的困境。虽然2022年营业收入和归母净利润高达35.57亿元、9.45亿元,截至2022年末未分配利润高达27.28亿元,但由于行业需求萎缩,未来业绩发展同样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
“基于公司研发、新建项目投建安排及对外投资对资金需求,公司需要足够的资金储备来满足公司项目投资及经营发展的需要。”热景生物表示。
“口腔茅”通策医疗虽然没有“后顾之忧”,且业绩已足具规模、符合分红条件,但同样不愿分红。
2022年,通策医疗的营业收入和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7.19亿元、5.48亿元。截至2022年末,期末累计可供分配利润为9.16亿元。
对此,通策医疗解释称收购和仁科技(300550.SZ)等项目仍需要大额的资金支出。
“公司留存的未分配利润主要用于收购从事数字化医疗业务的和仁科技、浙中总院项目、杭州口腔医院城西总部及公司总部项目、省内蒲公英项目、滨江、紫金港特色医院的建设、浙江大学校友企业总部经济园购买物业事项,共对外投资达到11亿元。”通策医疗表示。
事实上,通策医疗历史上只进行过2次分红,分别发生在2016年、2017年,分红金额分别为0.42亿元、0.10亿元。
通策医疗的董事长吕建明曾公开表示拒绝分红。
“今天通策医疗这么多现金牛,是靠历年的利润养下来的。我已经说过很多次,这是公司战略,不会变的!银行股适合您,不要在理念不同的投资对象上花时间。”吕建明指出。
虽然通策医疗不愿分红,但其自上市后便再未向资本市场融资,主要以自有现金或间接融资的方式进行医疗机构的自建等。
不过二级市场对于通策医疗的期望值或正在降低。截至5月24日,其总市值为374.19亿元,较年初缩水超17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