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微创心律管理有限公司(下称“微创心律”)向港交所递交IPO申请书,拟于主板上市。

作为微创心律的母公司,微创医疗(0853.HK)间接持有其50.13%的股份。

微创医疗认为分拆微创心律上市可减少后者对母公司的依赖。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直接进入资本市场可使分拆集团(微创心律)进行股权及或债务融资,以资助其现有营运及未来扩张,而无需依赖本公司。”微创医疗表示。

作为一家主营心律管理的有源植入式医疗器械企业,微创心律报告期内一直处于亏损状态——2020年至2022年,营业收入分别为12.67亿元、15.49亿元和14.43亿元,同期净亏损分别为3.80亿元、6.20亿元和7.53亿元。

事实上,这不是微创医疗首度分拆/推动子公司(或联营公司)独立上市。

微创医疗已经成功分拆子公司心脉医疗(688016.SH)、微创脑科学(2172.HK)、微创机器人(2252.HK)和心通医疗(2160.HK)独立上市,同时还推动联营公司微电生理(688351.SH)独立上市。

微创医疗在眼科、药学、医学影像等业务有所布局,这或许也会成为其下一个分拆目标。

与此同时,分拆多家公司上市的微创医疗是否属于过度分拆,是否会使母公司陷入空心化窘境,也在市场备受争议。

反复上市?

作为常见的心脏病之一,心律不齐可细分为心动过缓、室性心动过速、心力衰竭和心脏病猝死等症状。

2021年,心动过缓、室性心动过速、心力衰竭在全球的患病人数分别为1.07亿人、0.12亿人、0.31亿人,同期心脏病猝死病例则达到0.05亿宗。

目前治疗心律不齐的手段包括药物、理疗和植入手术。

一般来说,在前两种方式都无法有效治疗心律不齐的情况下,将心律管理器械植入患者体内的植入手术就成为了最后的选择。其中植入性的心律管理器还可以分为心脏起搏器、除颤器等。

目前该市场主要被外资品牌占领。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按照销售额口径统计,2021年美敦力(MDT.N)、雅培(ATNX.O)、波士顿科学(BSX.N)、百多力的全球市场份额合计达到97.50%。

外资环伺下,此番递表港交所、主营心律管理器的微创心律2021年凭借1.80%的市场份额紧随其后,位列第五名,亦是唯一一家挤进前五名大榜的中国厂商。

2022年,微创心律的器械产品销售收入达到11.23亿元,占总收入的比重已超7成。

不过微创心律算不上是一家纯正的中国企业,其核心资产主要源自境外。

2017年11月,微创心律的母公司微创医疗以12.90亿元的价格收购国际医疗企业LivaNova(LIVN.O)在全球的心律管理业务,收购后该业务也由微创心律进行承继。

收购完成的2018年。微创医疗的心律管理业务收入达到10.87亿元,较此前的“0收入”有了较大的突破。

从微创心律的收入结构中也可以发现其业绩主要源自LivaNova。

2022年,欧洲、中东及非洲合计创收11.63亿元,占比已超8成,而这些境外地区正是LivaNova的优势业务区域。

相比之下,微创心律在国内比重相对较小。

2022年,微创心律的中国市场销售额仅为0.91亿元,占总收入的比重仅为6.63%。

这或许与目前国内心律管理器械的渗透率较低有关。以心脏起搏器为例,2021年美国每100万人中的植入量可达到789.4个,但中国只有79.70个。

尽管渗透率有限,但外资在参与中国市场竞争的热情不减。

例如今年2月广东省际联盟集采中,美敦力的心脏起搏器的价格为1.72万元,较此前2万元以上的价格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滑,并以此斩获1.34万个采购量,是同期微创心律中选量的4.85倍。

部分机构颇为看好中国市场。弗若斯特沙利文预计2023年中国心律管理市场规模将达到87.69亿元,是2022年的2.28倍。

相比之下,目前国产厂商在心律管理市场竞争有限。药监局官网显示,国产厂商中仅有先健科技(1302.HK)、乐普医疗(300003.SZ)和微创心律三家公司持有心脏起搏器的注册证。

微创心律未来能否在国内市场中占有更多份额,市场正在拭目以待。

空心化风险

二级市场对于微创医疗分拆子公司微创心律上市的态度颇为积极。

Wind数据显示,截至5月19日收盘,微创医疗的收盘价为15.10港元,较开盘增长了1.34%。

但微创医疗“拆不停”的模式同样饱受争议。

此番微创医疗分拆微创心律上市已经不是其首度进行“拆子”运作。

按照上市日期统计,微创医疗从2019年开始几乎维持着1年“拆1子”甚至更多的节奏。

2019年,微创医疗分拆心脉医疗至科创板上市,2021年分拆心通医疗、微创机器人至港交所上市,2022年同样分拆以及推动子公司微创脑科学、联营公司微电生理分别至港交所、科创板上市。

但只有心脉医疗和微电生理实现盈利。

Wind数据显示,心脉医疗、微电生理2022年的净利润分别为3.52亿元、0.03亿元;同期心通医疗、微创脑科学、微创机器人的净利润分别为-4.54亿元、-0.25亿元和-11.46亿元。

除了两家盈利公司,其余分拆主体均出现市值大幅蒸发的情形。

Wind数据显示,截至5月19日,心脉医疗、微电生理的总市值分别为123.10亿元、107.81亿元,较上市首日分别增长了9.16亿元、45.93亿元;心通医疗、微创脑科学、微创机器人同期总市值分别为50.86亿元、72.37亿元和185.97亿元,较上市首日分别已经蒸发了394.45亿元、70.97亿元和250.58亿元。

日益娴熟的分拆运作背后,微创医疗是否会出现母公司“空心化”局面尤引争议。

信风(ID:TradeWind01)将分拆主体所对应的业务收入予以扣除,则微创医疗2022年收入为28.62亿元,较总收入减少近5成。

据港交所有关分拆上市的《第十五项应用指引》规定,涉及分拆子公司的港股公司,扣除保留拟分拆子公司的权益后,仍需具有相当价值的资产及足够的业务。

但港交所对“相当价值的资产及足够的业务”未提出明确的量化限制,这或许也是微创医疗可以如此频繁分拆的原因。

从微创医疗的布局来看,不排除下一步分拆更多子公司上市。

信风(ID:TradeWind01)注意到,微创医疗还布局主营发酵型活性药物成分的福建科瑞药业有限公司(下称“科瑞药业”)、医学影像的深圳微创踪影医疗装备有限公司、眼科耗材的微创视神医疗科技(上海)有限公司等。

科瑞药业已引入福建国资旗下的“福建省六一八产业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作为外部投资者。

微创医疗计划未来布局更多新兴业务,这是否会成为其未来潜在的分拆标的,备受瞩目。

“本集团亦通过子公司或联营公司积极布局多项新兴业务,致力于构建从预防诊断到治疗康复、覆盖人类全生命週期的业务闭环。产品端佈局涵盖介入影像、非血管介入、康复医疗、五官科、运动医学、辅助生殖、皮肤及身体管理等。”微创医疗指出,“与此同时,集团亦积极布局平台型业务,打通上游产业链,业务涵盖原料药、医疗器械智能制造、消毒灭菌等领域,充分发挥集团式运营效率和协同效应。”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