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周智宇
编辑 | 张晓玲
在中国房地产界乃至中国企业家中,没有人能像孙宏斌一样,三次跌落,又三次东山再起。
(相关资料图)
4月13日,停牌一年多的融创复牌了。从2022年4月1日停牌开始算起,历时377天,融创终于恢复上市公司的流动性,以及回归正常经营了。
融创也成为出险停牌的房企中,首个复牌的头部房企,这对于整个房地产行业的风险化解,也是值得关注的样本案例。
又一次,孙宏斌带领融创从谷底开始反弹。而在此之前,他曾经历过联想的挫折、顺驰的倒下,每次都能从谷底爬上来,攀上高峰。他因此成为了一个传奇。
这一次,孙宏斌的故事又将如何演绎?
复牌前两日,融创中国累计跌幅61%,市值回到102亿港元。
这并不意外。摩根大通早就预判,复牌后融创会补跌,出险房企复牌后跌幅均值在68%。此前龙光、佳兆业复牌,短期跌幅也在50%-60%。
资本市场之外,孙宏斌正在按照他的计划,一步一个脚印,回归主流视野。复牌同时,融创也在加快推进境外债务重组,争取顺利拿到75%债权人的同意票。
根据此前公告的境外债务重组方案,融创90.48亿美元境外债将进行展期、债转股,这将为融创赢得三年的缓冲时间。
融创的的另一个发力点,则是资产端、产品端。一众债权人愿意再信孙宏斌一次,愿意“债转股”,也是因为融创的资产、团队和产品,在市场中仍有竞争力。
去年底,通过与AMC合作,融创为上海董家渡、武汉桃花源等项目引入资金,合作规模超200亿。
在去年那种极端困顿的环境下,融创全口径销售额仍有1692亿元,今年前三个月为293亿,公司在西安、重庆、青岛等城市销售额都排在前列。
摩根大通等认为,融创股价的走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账面资产的价值。接下来,如何利用好自己的产品优势,继续盘活手里的资产,不让资产流失、贬值,这对想要东山再起的孙宏斌来说,非常重要。
融创看起来已经度过了最艰难的时刻。但对这家公司的长远发展而言,孙宏斌要彻底反弹,更应该反思并改变,如何不再“踏入同一条河流”。
融创生长于一个狂飙突进的时代。中国新房销售从2006年的2万亿,增长至2021年的18万亿,恒大、碧桂园以及融创全都信奉规模为王,通过高杆杆、高周转,快速扩张,成为行业巨头。
那些年的老孙是著名的并购狂人。从2017年150亿入股乐视,438亿收购万达文旅91%股权,到125亿将董家渡地王、北京泛海地王收入囊中,以及在最后的两三年,153亿收购成都环球,百亿收购彰泰,最终埋下了隐患。
融创西南区域就是一个激进扩张下的伤疤。2020年刚销售突破千亿,下一年他们内部就给自己定下翻倍,接近三千亿的销售目标。
但收购来的成都环球、彰泰,并不是好的资产。2022年报显示,融创1.3亿平米权益土储,近三分之一位于西南(剔除西安),且大量文旅项目待开发,拖累了整体现金流。
曾自信喊出“除了我们,谁都可能暴雷”的孙宏斌也没有料到,后来行业下行的时间和深度,超出他的想象。最终,融创无奈走向了公开违约。
3月29日的境外债务重组说明会上,骄傲的孙宏斌第一次低头认错,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他说,融创过去控制杠杆不够坚决,“追求规模的惯性,让我们在投资上过于乐观和激进。”
还有就是,融创过去管理授权过于下放,管理粗放,导致安全垫不够厚。
去年2月开始,融创对管理架构也进行了重大调整。一些区域大将换血,新人都是经过了这场大调整考验的人。
调整完成后,融创从原来七大区域调整为十大区域,区域总的管理范围、权限都被削减;甚至有的区域总,跳过城市、片区,管起了具体的项目。
这些仍然是不够的。要防止再犯同样的错误,从更深的机制层面,融创和老孙也要反思、改变。
一直以来,融创都是一家纯民营企业,又有孙宏斌这样一个强势的老板,很多事情都是他自己拍板决定。这样的机制,意味着风险防控的缺失。
截至目前,虽经多次稀释,孙宏斌在融创的持股仍有38.75%,融创其他前九大股东持股均未超过5%,融创的未来,是否还有更多的可能,引入社会化股东,进入董事会,建立一个权力均衡的机制?
长期来看,进行公司治理改革,彻底转变为一家现代企业,这是融创在完成复牌、境内外债务重组,经营步入正轨的同时,也要去慎重考虑和安排的了。
在一众出险的地产大佬里,孙宏斌目前来看是幸运的。这有融创自身资产不错的原因,也是他的个性与担当使然,过去一年多他为融创脱险作出了诸多努力,个人也掏出了真金白银支持公司,让很多投资者、机构愿意继续支持。
孙宏斌有着经历挫折又谷底反弹的韧性,这是他的性格底色;很多时候,人们也喜欢英雄落难又东山再起的故事,这是人类社会得以生存延续的星火,代表着反抗、信心与希望。
机构、投资者、供应商和业主们,大概都希望融创和老孙的故事延续,三落三起,再创一段辉煌。
孙宏斌也需要真的反思后改变,背负着众人的信心,活下去,走得更远、更稳,这也是融创作为一家公众公司,复牌后的最大社会意义。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