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日周一,特斯拉股价大跌,盘中一度跌超7%,收跌6.12%,报194.77美元。


(资料图)

不止特斯拉,周一,受一季度交付不及预期的拖累,Rivian和Lucid股价也纷纷下跌。

市场担忧的是,尽管一季度特斯拉产销双双创纪录,但点燃价格战的战火,最终会侵蚀特斯拉的利润率;此外,美国的电动车退税政策将再度生变,市场担忧这一政策对特斯拉将有不利影响。

价格战开打后,市场担忧特斯拉利润率

首先,这和特斯拉上周末公布的一季度交付量有关。上周末,特斯拉公布第一季度电动汽车交付量为422875辆,略高于市场预期,同比增加36%,不及特斯拉管理层自己设定的50%的目标,环比增速为4%;产量为440808辆。但是,创纪录的产销量的代价是,特斯拉在美国、中国和欧洲多次降价。

Bernstein的分析师Toni Sacconaghi认为:

我们认为,特斯拉降价已经并将削弱行业盈利能力(包括特斯拉)。

Sacconaghi并非是唯一对此担忧的人。不少投资者担心的是,特斯拉未来需要更多降价才能推动销售,而这样一来,公司的利润率将会受到侵蚀。

Sacconaghi说:

许多投资者认为,特斯拉最近的降价反映了其结构性成本优势,这将有助于特斯拉向竞争对手施压并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并主导电动汽车市场。但是,我们依然认为,降价已经并将削弱行业盈利能力(包括特斯拉的盈利能力),但是,由于特斯拉财力雄厚,现在不太可能在价格战种退缩。

Sacconaghi给初的特斯拉的目标价为150美元,远低于目前接近195美元的股价。Sacconaghi说:

投资者不得不思考的关键问题是,在大幅降价但成本提高的情况下,特斯拉利润率可能是多少?

对于2023年全年,特斯拉此前表示预计将生产180万辆汽车,并暗示交付量也将接近这一数字。特斯拉高管表示,他们的目标是在未来多年内将产量和交付量的年平均增速维持在50%。

一些分析师表示,要实现这一增长水平,可能需要进一步降价。

巴克莱银行的Dan Levy对该股给予中性评级,目标价为275美元,他表示,汽车库存的增加在过去三个季度中呈持续趋势。 他写道,“可能需要逐步降价”,尤其是当该公司在德克萨斯州和柏林以外的新工厂提高产量时。

美国电动车退税政策再生变,特斯拉还能享受优惠吗?

此外,美国对电动车实施的部分减税措施部分是为了让特斯拉及其客户能够利用《通货膨胀减少法案》提供的税收抵免。但一个持续的担忧是,随着新电动汽车继续投放市场,竞争加剧将迫使汽车制造商继续降低价格,最终可能令公司无法达到使用税收抵免优惠政策的门槛。

令市场更担忧的是,美国的退税政策又会生变。

上周五,美国财政部和国税局公布了新的电动汽车税收抵免细则。汽车厂商们一直在等待细则出台,以确定各自的车型是否符合资格。除非各家车企能找到利用规则的变通方法,否则结果很可能是,从4月18日新制度生效起,电动汽车享受的税收抵免将大幅减少。

一年前,只要一家汽车制造商的电动汽车累计销量未超20万辆,消费者购买该制造商的一辆新电动汽车就可获得7500美元税收抵免。特斯拉和通用汽车公司已不再符合该条件,而丰田汽车公司的电动汽车销量即将达到该上限。福特汽车公司目前凭借新款福特电马和F-150闪电优势尽显,韩国制造商现代汽车和起亚汽车公司也占据上风。

然后是《通胀削减法案》。从去年8月16日该法案签署的那天起,汽车必须是在北美制造才有资格获得改革后的税收抵免待遇。由于这一规定,现代、起亚和大多数德国豪华车直接出局。

该规则在今年1月1日再度改变,取消了20万辆的销量上限,同时对符合条件车型的价格和买车者收入施加了新限制,从而使特斯拉和通用汽车再次入围。制造商们为取得资格各显神通,特斯拉不惜降价促销,通用汽车则多方游说以将凯迪拉克锐歌电动汽车重新归类为SUV——这一类别获得税收抵免的价格门槛更高。理论上讲,税收抵免额也取决于电池容量,但实际上,几乎所有未超价格上限的北美电动汽车都能享受7500美元的全额抵免。

然而,到了4月18日,随着更多附加条件出台,一切都将再次改变。

从那天起,7500美元的税收抵免额中有一半将取决于电池组件是否主要由北美制造,另一半取决于电池矿物是否主要来源于美国的自自由贸易伙伴。未来五年,想要符合税收抵免资格,汽车电池中上述组件及矿物占比将分别从50%和40%进一步提高。

一直在研究税收抵免规则的新德里Benchmark Minerals顾问Manish Dua表示,这可能会促使汽车制造商降价或自掏腰包为激励措施提供资金,以提高销量。 低于5万美元的Model 3可以抵免。

Baird Equity Research分析师Ben Kallo则认为,特斯拉“目前正在建设其国内电池制造能力,正在为在美国当地生产电池寻找另一个合作伙伴”。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