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氢何时能进入大规模应用阶段?氢能从业者仍在进行艰难的探索。
【资料图】
3月28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参加2023中国国际清洁能源博览会(CEEC2023)暨中国国际氢能及燃料电池产业展览会(2023中国氢能展)时发现,氢能成为诸多清洁能源行业从业者今年重点追踪的热点领域之一。出现在氢能这个赛道上的,除了创业者,还有寻求优质标的的一级市场投资人。
制氢在国内其实并不是一件新鲜事。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高技术司副司长王翔的说法,中国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制氢国。但目前仍是化石原料制氢(灰氢)产能占比最多,通过可再生能源(风能、太阳能等)生产的氢气(绿氢)量还比较少。
而使用可再生能源制氢并直接获取高纯绿氢,才是未来利用氢能实现碳中和的主要路径之一。
论坛现场 每经实习记者 周逸斐 摄
对于当前绿氢的发展状况,阳光电源副总裁彭超才在展会同期举办的氢能产业创新发展论坛上表示,绿氢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最大挑战是成本,主要分为设备/系统成本、用电成本和设备利用率。其中,影响比重最大的是电力成本。
彭超才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进一步透露,未来随着绿氢成本不断下探、灰氢成本增加,2025年~2030年大概会出现灰氢、绿氢行业“死亡交叉”现象,而这会成为行业内一件大好的事情,说明制约绿氢成长的成本瓶颈有望被打破。
2025年~2030年有望出现灰氢、绿氢行业死亡交叉
在彭超才看来,绿氢成本过高是当前绿氢发展的最大挑战,其中电价问题一直是可再生能源制氢的焦点——电价太高就会导致绿氢的成本居高不下,与灰氢相比难以形成竞争力。
按照彭超才提供的数据,电价在0.616元/kWh的时候,平准化氢气每千克成本大概是39.06元,电价在0.3元/kWh时,每千克成本约21.22元,电价降到0.13元/kWh的时候,成本能到11.63元,“基本就能够实现与目前成本最低的煤制氢平价了。”
论坛上彭超才展示的PPT 每经实习记者 周逸斐 摄
“未来灰氢的成本也会上升。比如受欧盟碳税影响,2025年之后,国内水泥、钢铁等产业进入欧洲市场,欧盟会因碳税把环保成本折现到价格中,这将给中国企业带来成本大幅抬升。另外,煤炭的价格也是不稳定的,煤炭资源越来越少,也意味着成本的变相增加。”基于此,彭超才认为,2025年~2030年大概会出现灰氢、绿氢行业成本的“死亡交叉”现象。
在制氢端,除了电价以外,电解槽设备也是导致当前绿氢成本高企的重要原因。
在氢能成本中占比最高的电价,未来会随着光伏、风能等度电成本的下降而下降;而随着电解槽关键技术的进步,能耗和制氢设备价格下降,也会改善绿氢的成本。
目前电解水制氢有多种技术路线,其中工艺较为成熟、应用最多的是碱性电解水制氢(ALK)。《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博览会现场发现,参与上游制氢的企业比如隆基氢能、阳光电源等企业的最新展品,大多集中于碱性制氢装备。
而被外界认为未来最有前景的制氢路线——质子交换膜电解水制氢(PEM),因为成本较高,在诞生半个世纪后,仍迟迟无法形成规模化,行业也存在着较多难以攻克的关口。
不过《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展会上发现,PEM电解水制氢也开始成为参展企业讨论的热点。
彭超才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解释,PEM电解水制氢代表了一种更先进的技术流派,因此不少氢能企业在发展碱性电解槽的同时,也试图在PEM电解槽同步做一些探索。国内部分厂家的PEM电解槽技术水平和国外厂家相比,各项指标已经非常接近了。
“当然,PEM电解槽的膜电极等关键技术、关键材料,确实还依赖进口。全球产能本身比较紧张,可能会优先供应美国、欧洲等市场,对中国市场的投放量相对较少。但是国产的‘膜’也比较争气,我们做了一些测试,现在国产‘膜’的质量比我想象的水平要好一些,至少没有完全掉链子。”
实现氢能经济性 行业中下游需进一步优化
上游制氢技术突破,只是实现氢能经济性的一个环节,与此同时,行业的中、下游也需要进一步优化。
据央视报道,3月25日,我国在广州和昆明同时实现把光伏发出的电制成固态氢能,并应用于电力系统。
目前,储氢方法主要分为低温液态储氢、高压气态储氢、固体材料储氢及有机液体储氢四种。氢气液化及固化的难度,使得其目前主要以高压气态的形式储存。
彭超才认为,上述固态储氢技术从技术方面考量,是一项突破性成果,但也面临很多挑战,比如储氢罐体的体积、材料可获取性、成本等。
氢燃料电池也是氢能的重要应用领域之一。上海骥翀氢能科技有限公司集团副总经理郭川铭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我国商用车应用场景比较丰富,海外市场比如日本、德国,并没有中国这样丰富的商用车运行环境,因此,我国氢燃料电池产业化应用的第一阶段主要聚焦在商用车领域,比如城际物流、冷链物流领域。
不过,高企的成本依然是氢燃料电池规模化发展的限制性因素。
也正是氢能的多环节存在技术问题、整体不够成熟,多位氢能参展企业的工作人员在博览会现场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绿氢行业尚在起步阶段,从“灰氢”到“绿氢”过渡还需要较长的路要走。
对于制氢的未来发展方向,包括彭超才在内的多位氢能行业从业者认为,制氢的下一步是制氨。
本文来源:每日经济新闻,原文标题:《每经记者直击氢能展:电价到0.13元左右才能实现绿氢平价,2025年后有望迎来灰氢、绿氢行业“死亡交叉”》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