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停超低价政策?网友反映近几日机票价格明显上涨,有旅行社称收到航司调价消息,多条航线已涨价。
(资料图片)
近日,多位网友在社交平台上留言反映近期机票大幅涨价。还有网友指出同一个航班差一天搜索价格翻三倍。
澎湃新闻记者查询多个购票平台发现,部分航线确实有大幅增长。
以黄金商务线京沪线为例,2月15日上海虹桥至北京首都两个时间段的经济舱价格方面,2月8日澎湃新闻记者在东航APP上查询发现,不含税价格普遍超过2000元。而2月3日记者查询时该航线价格不到500元。
澎湃新闻记者还在某一OTA平台上查询发现,以2月12日沈阳至芜湖的航班为例,2月7日经济舱最低价为267元,而2月8日截至13时查询到的最低价格为830元,今日稍早前还有554元的余票,目前已售空。
此外,澎湃新闻记者从多个第三方出行数据APP获悉,2月6日国内价票价格呈增长趋势。
2月8日,澎湃新闻记者从“飞常准”获悉,飞常准机票数据监测,2月1日至5日国内机票价格稳步下降,国内经济舱平均票价750元左右,环比上一周跌幅13%。2月6日至7日国内机票价格开始上涨,国内经济舱平均票价(不含税)为850元左右。
据航班管家数据显示,2月6日起至2月8日10时,国内经济舱平均票价呈上涨趋势,2月整体国内机票价格为708.63元。
整体来看,澎湃新闻记者从某OTA平台获悉,2月3日至7日国内经济舱机票总支付价格(含机建燃油)环比(上周同期)上涨不到5%。
近期国内机票价格开启上涨模式,或与一则调价的网传消息相关。
近日,网传消息称,七家国企航司国航、东航、南航、厦航、川航、深航、山航近期将停止低价投放,对上述承运人份额超65%的航线(全国约2000条,部分航线将加入海航)做限价。对此,2月8日上午,澎湃新闻记者向上述多个航司人士求证。有航司内部人士向澎湃新闻记者表示,有相关类似调价的举措,但细节并不清楚。而山航、深航、川航等航司方面回应称,暂未看到相关文件,也未收到类似口头通知和消息。
南航、国航、东航是我国三大航空央企,业务量占据国内半壁江山。2021年,三大航及其子公司运输总周转量占比各航司总运输周转量超六成。其中,厦航为南航集团的控股子公司之一、深航与国航为国航集团的控股子公司。
不过,也有国资控股航司称,暂未听到上述消息,与其关系应该也不大,本身票很少有低折扣。一位国资委控股的航司营销委人士告诉澎湃新闻记者,机票价格正常都会根据市场情况有一定幅度的上下浮动的。当前部分航线价格上涨可能是因为市场原因,现在票价还是按照市场价格来进行销售的。
中国民航局方面则向澎湃新闻记者表示,民航局没有向航司提出过这样的要求。
一位旅行社的负责人告诉澎湃新闻记者,上周已从有多个航司方面听说相关消息,“最近几天,之前申请好价格的计划团,好多线路都涨价了,都要求取消重新申请。”
“涨得厉害,珠海到北京要求不管啥票,不能低于960元,团队价格好多涨一倍。”上述负责人表示,“可能是去年航司亏损太多,今年搞了限价。去年也搞过,价格不能低于500元之类的,但是只执行了不到半个月。”
一位OTA平台相关负责人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平台均价还没有明显上涨,可能是报价上涨但成交均价没那么快,报价到成交有个过程。“目前整体大盘价格波动不明显,部分个别航线有上涨,尤其是商务线,主要是因为需求高了,且商务线销售价格普遍销售价格都在4折以上,而一些旅游线近期下降比较厉害。”
有业内人士向澎湃新闻记者表示,航司用低价吸引的是新客和与高铁竞争的航线,特别是在供大于求的航线中最为明显。虽然报价上涨,但对于目前需求量尚未完全恢复的市场来说,实际的支付价格并不会有太大的变化。这也将导致价格敏感型的旅客分流到其他交通工具。
“此次市场价格调整属于公司响应股东要求,降低供给回升票价的正常举措。”一位业内专家向澎湃新闻记者表示,过去一段时间,各航空公司出于种种原因大幅度增加了航班量的供给。在春运已经即将结束,短期旅客需求有所回落的背景下,市场上出现了供过于求的情况,票价自然会有所降低。
还有业内专家指出,若限价属实,估计最大受益者是800公里以内的高铁。
有航司内部人员则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就算价格比疫情期间有所上升,也是根据市场来的,由客源决定,供需关系才是关键问题,市场需求足够时,价格自然会上升。
“当下都盼着民航业能良性健康恢复发展,对行业对旅客都是有好处的。”该航司人士表示,三年民航亏损千亿,目前航司依然在亏损,在成本线下运营,也谈不上所谓的涨价,连成本都覆盖不了。现在最大的目标是努力实现不亏损,有一定难度。但目前的发展比去年好,开始减亏了。
据航司披露的2022年年度业绩预亏公告显示,国航、东航、南航三大航去年净亏至少1033亿元,较2021年扩大152%。
本文作者:记者邵冰燕,来源:澎湃新闻,原文标题:《多条航线机票价格大涨?航司停止投放低价机票?航司这么回应》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