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运期间的出行客流表现是消费复苏的重要参考数据之一,受到市场的密切关注。
德邦证券分析师芦哲在1月14日的研报中表示,今年春运启动已经近一周,客流量相比去年大幅反弹,但距离预期差距仍然较大。前6天,春运出行人次较预期仍有约8000万的差距。
(资料图)
德邦证券认为,春运出行不及预期背后有三方面原因,最核心的因素仍然是规避疫情风险。
那么会拖累消费吗?
报告认为,春运不及预期对当前消费总量复苏的影响并不大,更多是信号意义,代表着疫情风险规避、收入偏弱等因素影响之下较为谨慎的出行,可能揭示出春节消费的复苏并没有预期那么快。
春运出行可能不及预期
根据德邦证券:
1月7-12日(腊月十六至二十一日),春运累计旅客发送量为2.21亿人次,较2022年同期的1.55亿人次,增长了43%左右;但相比2019年同期的4.28亿人次,仍只恢复一半左右。
1月6日国新办发布会上,交通运输部预计今年春运可恢复到2019年的70.3%,对应之前六天客运量预期为3.01亿人次,前六天实际客运量比预期少近8000万人次。
历史上来看,疫情前对春运的预测较为准确,比如2018、2019年交通部预测值分别为29.9、29.8亿人次,与实际数据的误差在 0.1亿人次以内。
近两年的预测误差较大,2021、2022年预测值分别为17、17.4亿人次,但实际数据为8.7、10.5亿人次,实际客流量只有预测值的五到六成,明显高估。
背后原因是疫情前春运客流量较为稳定,比如2016-2019年间客运量稳定在29.1-29.8亿人次之间,而近几年出行人次波动较大。
根据百度迁徙指数,德邦证券发现:
①今年春运自驾出行的人口规模可能已超过2019年;
百度迁徙指数通过设备定位信息来界定迁徙,并不区分交通工具,而交通部春运数据主要是公共交通工具的出行人次,二者差异在于是否包含自驾出行。
2022和2023年全国层面的百度迁徙指数接近或超过2019年,而交通部春运数据与2019年差距仍较大,这可能意味着,出于对公共交通疫情风险的规避,近年自驾出行的人口规模在高速增长,可能已超过2019年。
②相比粤江浙沪,北京本次春运的人口流出恢复偏慢。
今年全国的迁徙指数和粤江浙沪的迁出指数均已接近或超过2019年水平,但北京的迁出指数仍显著低于2019年,仅略高于去年,这说明相比全国和粤江浙沪四地,北京春运规模可能较2019年差距仍较大。
按当前趋势外推,德邦证券判断,今年春运可能恢复至2019年的55%左右,对应约16.4亿人次的客流量。
报告写道:
第一周的出行强度往往就反映了整个春运的情况,如2021、2022 年前六天的出行人次分别相当于2019 年同期的36.2%、24.8%,而整个春运期间 恢复到2019年的35.2%、29.2%,十分接近。
今年前六天恢复到2019同期的51.6%,但由于学生提前放假,节后返程人次会明显高于节前出行人次,预计今年春运可能恢复到2019年的 55%左右,对应约16.4亿人次的客流量。
而此前《中国交通报》通过对7000多份问卷调查,预测今年春运客运量为17亿人次左右2, 结果较为接近。
规避疫情风险与消费复苏
报告写道:
春运不及预期的原因有三:一是担忧感染和二次感染风险。二是疫情以来流动人口就业本地化减少春运出行。三是居民收入和预期对旅游和长途探亲形成经济成本约束。
会影响消费复苏吗?报告分别从工业生产和消费的角度探讨这一影响:
缩小版的“就地过年”,利好1-2月工业生产。对于工业生产而言,春运出行人次降低会增加工作时间,有助于提高1-2月的工业开工率,其影响与2021-2022的“就地过年”相似,但不迁徙的人口规模小于“就地过年”,对工业生产的利好也更小。
对消费总量影响不大,不会拖累复苏。全国层面的消费由居民收入和消费倾向决定,后者受消费场景影响大。12月疫情防控优化以来,经过短期疫情达峰冲击后,消费场景会逐渐打开,消费复苏回升的趋势不会改变。春运不及预期并不会对短期内的居民收入和消费场景产生影响,因而也就不会拖累消费总量层面的复苏。
但结构影响突出,人口迁移带来的“城乡消费迁移”效果会减弱。历年春运都是一次消费结构的大迁移。2016-2019年,由于春节期间乡村消费增长更快,乡村社零占城镇社零的比例呈现出1-2月高于全年的特点,平均高0.5个点左右。但2021-2022两年“就地 过年”期间,城镇到农村的消费迁移并未完成,乡村社零占城镇社零的比例呈现出相反特点,1-2月明显低于全年,平均低0.3个点左右。
因此报告认为,春运不及预期更重要的是信号意义,意味着人员流动和消费的复苏并非一蹴而就,对春节消费复苏的速度可能不宜高估。
人员流动和消费恢复进度如何?
德邦证券选择了7个高频的交通和消费指标,来跟踪春节期间的人员流动和消费变动:
(1)百度消费复苏指数;(2)百城拥堵指数;(3)地铁客运量;(4)航班执飞情况;(5)电影票房;(6)快递投递和揽收;(7)30大中城市商品房销售。
总结出,节前消费和人口流动存在几个特点: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一是主要城市的消费复苏态势仍较明朗,十大城市的百度消费复苏指数自12月中旬以来处在回升态势。
二是市内人口流动尚未出现季节性下降,仍处在复苏回升态势,与疫情前的市内流动相比,一线>二线>三线。高线城市市内流动好于低线城市,也是春运出行不及预期的结果,一二线城市人口流出仍弱于往年。
三是自驾恢复情况好于公共交通,体现为市内拥堵指数恢复情况好于地铁客运量,与春运长途出行特点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