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至4月2日,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在京召开。本次论坛以“推进中国汽车产业现代化”为主题,探讨新能源汽车发展趋势。


(相关资料图)

会上,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预测,2023年国内新能源乘用车将有850万辆的规模,或实现30%左右的增长,呈现增速放缓、出口增强的态势。未来,中国汽车产销有望突破4000万辆。

面对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的不断深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欧阳明高直言,2023年中国汽车市场将进入新能源汽车革命与汽车产业深度转型的阵痛期。

他提到,新能源汽车全面挤压了燃油车市场,导致新旧竞争拉开了“辽沈战役”式的决战序幕,同时大规模的新能源普及超出了电力行业的预期,城市配电网负荷压力大,充电难、车网互动的挑战增加。此外,新能源汽车的高速发展也导致上游锂价波动、产业膨胀等,整车产业链与电池产业链的结构性矛盾加剧。

为此,他提出了三个发展路径:实行EV(纯电动)和PHEV(插电式混动)的双轮驱动;面向低碳化,加快能源基础设施转型;拓展智能化,创新动力电池的商业模式。

而企业方面,华为消费者业务CEO余承东、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蔚来董事长李斌、理想董事长李想等也在会上发表了各自观点。

(余承东。图源/电动汽车百人会)

前段时间,华为与赛里斯合作的品牌“AITO问界”改名为“HUAWEI问界”,宣传物料也做了更名,引起外界热议。随后,华为创始人任正非明确表示“华为不造车”,并且也不允许在整车宣传和外观上出现“华为”或“HUAWEI”标识。

该言论一出,负责汽车业务的余承东被推上了风口。他就此事回应称,华为并没有造车,只是想成立“HUAWEI问界”的生态品牌,利用在ICT领域积累的技术和能力为车企赋能。“每一个独立的品牌,对华为的营销、服务、零售而言很困难,投入成本也会增加,所以希望有一个生态品牌,一个共同的元素。”

针对目前中国汽车行业现状,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坦言,行业正处于喜忧参半中,中国汽车市场巨大,新能源汽车站在“双碳”风口实现了井喷式增长,但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目前行业不是大鱼吃小鱼的时代,而是快鱼吃慢鱼。在大变革期,企业要有创新的技术、精准的战略和灵活的决策,三者缺一不可,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生存下去。”

在他看来,新能源汽车开发周期较长,从产品开发、设计到成本管理都需要做长远安排。购置税减免政策延长到2025年,能够发挥新能源汽车市场“压舱石”和“动力源”的作用。

此外,超充标准,目前行业还未达成共识,他推荐用“多枪快充”模式,用两把枪或者多枪同时为一台车充电。多枪可以解决功率变大的情况,提升用户体验,化解行业对标准意见不同的争论。

(王传福。图源/电动汽车百人会)

国家信息中心副主任徐长明在论坛上指出,电动汽车的快速发展正在促进自主品牌汽车竞争力从量变向质变转化,自主品牌的份额和价格实现了向上突破。中汽协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2月,蔚来在30万元以上纯电动汽车高端市场占有率超过66%。

然而,年初由特斯拉打响价格战,大幅下调了包括中国、美国、欧洲等主要市场的车型售价,引起国内多家造车新势力跟进降价。但蔚来明确表示不会参与价格战。

蔚来创始人、董事长、CEO 李斌表示,特斯拉在中国新能源市场并不具备所谓的行业定价权,蔚来仍旧会在确保经营的风险可控、提升效率的同时,坚持长期主义的投入。

同样面对价格争议,零跑汽车创始人、董事长、CEO朱江明表示,从成本端而言,智能电动汽车中60%~70%是电子零部件,包括电池、电驱、电控以及智能座舱。所以电动汽车未来也要遵循“摩尔定律”,价格下降趋势是必然的。

在他看来,电池包价格逐渐降低、整个电驱的成本结构(铁、铝、铜以及半导体零部件等)降低、以及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通过单芯片的解决方案降低成本,十年后,电动车售价或将迎来5万元一辆时代。“五万元不是那种微型车,而是类似于零跑C11这样的中大型SUV的售价”。

(朱江明。图源/电动汽车百人会)

而理想汽车创始人、董事长兼CEO李想则在百人会论坛上,分享了自己在智能电动车领域遇到的挑战。

李想坦言,2022年,理想遇到的最大难题是,在全栈自研的过程中,如何将互联网能力与汽车经销商能力,以及汽车行业企业能力融合在一起。只有智能电动车产品与组织能力达到平衡,才能够保证整体的效率和价值。

为此,理想在研发方面做了重要的尝试,以IPD(Integrated Prroduct Development)流程、PDT(Product Development Team)小组的形式,对团体的协同、资源的复盘进行有效分配。同时,改变了理想此前的组织结构,从过去的职能组织变成一个矩阵型组织。

李想表示,这样的方式解决了各个团体各自为战的问题,技术、平台和产品研发的协同问题,以及产品、供应链和交付的商业协同问题。

今年以来,OpenAI和ChatGPT等技术的出现,也让整个汽车行业迎来了全新挑战。在人工智能的大模型软件2.0时代,以往需要1年的时间做自动驾驶方面的图片标定,如今使用软件2.0的大模型,通过训练的方式进行自动化标定,基本上3个小时就能完成,效率是人的1000倍。

因此,李想认为,在此状况下,如何让软件2.0与现有人才融合,为他们提供全新工作流程、激励机制,或许将是理想汽车接下来更大的挑战。(文|杨俏 编辑|田晏林)

推荐内容